初级表友
 
|
53087
浏览
/
10
回复
关于机械表受磁对寿命影响的疑问与探讨
最近一个月我的百年灵机械计时B01受磁两次,由此我对机械表受磁消磁后会有什么变化产生了好奇心。在坛子里搜索一段时间,找到了自称前历峰员工的表友ammeter关于机械表受磁的一些分享,原贴地址:http://bbs.xbiao.com/1039/939531.html
贴中说到:“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市场上能买到的消磁器虽然可以临时解决问题,不过每一次受磁,都会使合金游丝中的受磁部分的材料造成一个电迁移(electromigration)的问题,长期下来会大大减少零件的原始属性从而造成金属疲劳的可能性(一旦金属疲劳像游丝这样的零件就报废了) 然而硅材料在关键部位的运用会大大降低受磁的可能性,并且受磁后消磁也不会造成任何损伤(因为硅的游丝绝对不受磁所以无损伤,就算受磁消磁后夹板电迁移了也不会有任何影响)
我们以前分析过这种生活中的磁场问题随着科技发展会越来越大,用历史数据和模拟数据预计在10-15年内现有的非特殊游丝材料(约4500-5000毫安抗磁力)会在正常生活中处于永久受磁状态(基本上就是你昨天消磁了,今天就又受磁了) ”
其中诸如“抗磁力”这个伪概念,以及“毫安”这个安在磁性身上不知所云的单位等等这样的低级错误,我们暂且按下不表,但看他说的主要概念。按照这个说法,这其中提到了三个概念:磁性、电迁移与金属疲劳。三个概念呈现因果关系:磁性导致电迁移,从而引发金属疲劳。
我作为一个外行,用搜索引擎与知乎平台做了一些粗陋功课,如果其他表友有更深入的见解,希望可以分享出来,我们一同学习。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 磁性。所谓磁性,在微观上由电子的自旋所表现出来。从物质的原子结构观点来看,铁磁质内电子间因自旋引起的相互作用是非常强烈的,在这种作用下,铁磁质内部形成了一些微小的自发磁化区域,叫做磁畴。每一个磁畴中,各个电子的自旋磁矩排列的很整齐,因此它具有磁性。磁畴的体积约为10^-12立方米~10^-9立方米,内含约1017~1020 个原子。在没有外磁场时,铁磁质内各个磁畴的排列方向是无序的,所以铁磁质对外不显磁性。当铁磁质处于外磁场中时,各个磁畴排列整齐,从而对外显现磁性。
2. 电迁移。这是一个微电子领域的概念。电迁移是金属线在电流和温度作用下产生的金属迁移现象,运动中的电子和主体金属晶格之间相互交换动量,金属原子沿电子流方向迁移时,就会在原有位置上形成空洞,同时,在金属原子迁移堆积形成丘状突起。前者将引线开路或断裂,而后者会造成光刻困难和多层布线之间的短路。从而影响芯片的正常工作。电迁移在高电流密度和高频率变化的连线上比较容易产生,如电源、时钟线等。说白了就是在电流和温度的作用下,金属搬家了,跑掉了,搬走的地方形成了空洞,搬去的地方有了多余的金属。
3. 金属疲劳。金属疲劳是指材料、零构件在循环应力或循环应变作用下,在一处或几处逐渐产生局部永久性累积损伤,经一定循环次数后产生裂纹或突然发生完全断裂的过程。
疑问如下:
这三个概念的因果关系到底怎么成立的?手表内部钢、镍制零件磁化后,其它零件作为导体,在运动中切割磁感线产生电流,造成电子迁移?然后在零件微观结构上产生了空洞,从而更容易产生金属疲劳?根据查到的资料,电迁移是芯片电路中,长时间有足以让电子元件运行的电流通过而产生的现象。而机械表机芯零件磁化后,切割磁感线产生的电流何其微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即便有微弱的电迁移现象,又怎会增加金属疲劳的风险呢?
磁性由微观上的电子自旋所体现,不过是微观上各个磁畴的磁性是否同一方向的问题,方向凌乱则整体无磁,方向统一则整体有磁,那么“10-15年内现有的非特殊游丝材料(约4500-5000毫安抗磁力)会在正常生活中处于永久受磁状态(基本上就是你昨天消磁了,今天就又受磁了)”这样的说法又从何而来呢?难道因为之前偏转过方向的磁畴,以后更容易偏转?这可能么?
综上,我认为ammeter的看法有误。机械表即便反复受磁消磁,也不会对寿命造成影响,至少不会对寿命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否则大家平时存种子用的机械硬盘早就由于局部的磁性反复变化而报废了。
望各位表友积极讨论,畅所欲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