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会员 Volker Vyskocil 
国籍:德国 1964年出生于德国Lobberich 2005年成为AHCI会员 www.vyskocil.de 
表如其人,看到这么一款表你也会隐约觉得它来自德国。机械设计出生的Volker Vyskocil, 其作品中弥漫着日耳曼民族特有的那种坚毅、精准与冷酷,连表的名字V—30/45—01—A 都像一个工程零件。这款表看似朴实无华,但却凝结着制表师的心血,Vyskocil自己制作绝大多数零件,甚至包括那种极其细小的用在擒纵轮上的7齿小齿轮,对于零件的公差他自然控制得很严格,绝不输机器生产。它的表盘只是简单的小三针加动力储存指示,其实五点钟的那根针大有乾坤,0-10-20上方有S-M-H标示,4时的表把拔出一档指针切换到H, 可以单独调节小时针,方便切换时区或者快速调时,再拔一档切换到M,可以正常调节时分针走时,最后一档是S,用作停秒,可精准校时。Vyskocil本人是非常在乎手表的精准性, 就像他的性格一样,在出厂前他有自己的一套校准规则,好像COSC认证一样。但是很可惜,目前客户可以向Volker订购的只有这一款表,很期待他的下一件作品。 Marco Lang 
国籍:德国 1971年出生于德国Thuringia 2005年成为AHCI会员 www.lang-und-heyne.de 
2012年,上海制表师俱乐部在美兰湖别墅举办过一次制表文化的活动,邀请来AHCI的八位制表师,记得当时来现场的不少表迷都对Marco Lang的手表爱不释手。因为他的表不像典型独立制表那样“难懂”,不来天马行空的创意,从外表就是最古典、最传统的风貌,不少人也都提到,咋跟A.LANGE & SÖNE(朗格)那么像捏? 
Marco的确也是深得德国制表的衣钵,四岁时与父母一起迁往德累斯顿,他是家族里的第五代制表师,童年时就常趴在父亲Rolf Lang的肩上看他工作。长大后,Marco前往格拉苏蒂,经历了三年精细机械的学徒生涯和四年的正统制表培训,拿到制表证书后,他回到德累斯顿开始筹备自己的制表事业。时任A.LANGE & SÖNE(朗格)培训师的Rolf把大弟子Mirko Heyne介绍给儿子Marco,两位年轻人一拍即合,创立了LANG & HEYNE。2001年,品牌在Baselworld上展示了最早的两款作品,没想到此后订单络绎不绝,不过生意来得那么快,两位年轻人对前景与发展有了不同的意见。Mirko在2002年夏天离开公司,而Marco继续维持公司不大的规模,在2003年卖掉销售部门,在德累斯顿的家里安置小作坊,10个人左右的规模,每年生产30-40只手表,都是顶级的质素。 
LANG & HEYNE König Johann小三针 Marco在2001年加入AHCI,2005年荣升为正式会员。LANG & HEYNE的产品线在AHCI 中算是完备到“豪华”的程度,常规的机芯就有七款,满足常规的五种功能款式(包括小三针、日历、计时、月相及周年纪念日),机芯都是极为古雅,结构优美,摆轮超大。此外还有手工雕刻、单独定制、钟表修复、猛犸象牙材质机芯及珐琅表盘等各色的特别定制。邮件里让Marco推荐最心爱的作品,但他实在无从选择,每款都是真爱。我便就介绍三款早期的作品,Köig Johann小三针(右页大片)格调清新高雅,用最传统的盘面设计,搭载基础的Caliber I手动机芯,而且特别的是它是用猛犸象牙做机芯主夹板,精致手工加上稀有材料更显珍贵。Moritz von Sachsen(右上图)搭载Caliber III,除了月相、日历、星期及日夜显示外,还在12时设置一个特别的窗口,显示地球与太阳入射光线的角度。Albert von Sachsen(左上图)搭载的Caliber IV(左下图)堪称当今最美的手动计时机芯之一,特别之处在于计时秒针与计时分针均是居中设计,第一眼以为是追针计时,极其古雅。 如今LANG & HEYNE规模稳中有升,年产量达到50只,2015年起Marco还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意,推出专门用于外供的UWD机芯,最基础的功能配置,是批量生产、与手工精作的自产机芯不同。 Thomas Prescher 
国籍:瑞士 1966年出生于德国北部 2005年成为AHCI会员 www.prescher.ch 
Thomas Prescher与制表的缘分始于十多岁时,当时他喜欢收集水晶和矿石,一次他光顾一家当地的珠宝商店时,却为制表师手里的钟表所深深吸引。从此,他便开始在这家商店打零时工,逐渐熟悉钟表的机械结构与原理。不过Thomas不能马上实现自己的制表梦, 因为19岁时加入了德国海军,六年后退役。离开海军后,Thomas决心学习制表,并且拿到IWC(万国)仅招收一人的学徒职位,他仅花了三年的时间完成原定四年的课业——制作出一枚偏心陀飞轮表。毕业后,Thomas又在AUDEMARS PIGUET(爱彼)法兰克福分公司工作,并得到了大师级制表师(Master Watchmaker)的证书,随后又转战瑞士就职于GUBELIN的修复部门,在这里他有机会接触到许多顶级的复杂表,也结识了一些尊贵的客人。四年后,Thomas在BLANCPAIN(宝珀)开始他最后一段打工的经历。 
2002年,Thomas正式创立自己的品牌THOMAS PRESCHER HAUTE HORLOGERIE,在自己的修复工作室里完成世界上第一枚拥有恒定动力装置的双轴陀飞轮表。这也令他在2003 年成为AHCI的候选会员,2005年成功升为正式会员。对他本人来说,2004年制作的三轴陀飞轮是他最珍贵的作品,而如今全新的Nemo系列是他目前最看重的项目,该系列灵感源自Jules Verne的《海底两万里》、蒸汽朋克及新艺术的影响,表款都拥有较强的概念感。Nemo Captain采用半封闭式表盘,只留出玻璃窗供欣赏三轴陀飞轮的精彩舞姿,右下角的小窗口是跳时显示;另一款Nemo SubⅠ(上图右)在2014 Baselworld上见过未完成品,不过已经觉得相当酷,表壳像一艘潜水艇,转轴式时分显示、双轴陀飞轮、双轴摆陀等别致设计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期待尽快看到成品。再介绍两款他代表性的双轴陀飞轮,其一是Mysterious (上图),陀飞轮悬在半空仅用一个轴与表壳相连,上方的小哑铃一个是小时,一个是分钟, 夹在中间的球体是月相,下方的两个框一个显示月份一个显示日期;另一款Nautica(左下图) 要正统很多,和所有的双轴陀飞轮表一样,其擒纵也是带有恒定动力装置。 Thomas只做全手工打造的手表,制表的工作只由他自己完成,年产量差不多在5到10只。他的妻子也给予极大的帮助与支持。 Aniceto Jiménez Pita 
国籍:西班牙 1947年出生于西班牙Oliva de Merida 2006年成为AHCI会员 www.pita.es 
记得2011与2012这两年间,中国市场对AHCI来说是不能算陌生的,经常有十位制表师左右的规模前来参加一些展览。我在上海就参与过两次AHCI的活动,对PITA BARCELONA印象挺深的,他们都是父子兵上阵的,老爸Aniceto Jiménez Pita是AHCI的正式会员,帅气的Daniel Jiménez Pita子承父业,但工商管理硕士背景的他负责品牌经营。Daniel确实很有经商头脑,在参加过中国的几次展览之后,他就在品牌官方网站上推出中文版,还设置了网上订单功能,利用官方网站销售自己的产品。而就在年初的2015 Baselworld上,品牌又与中国孔氏珐琅签订合作协议,不得不说,PITA BARCELONA是AHCI中最精于做生意的。 
不过别误会了,Aniceto其人在制表方面的卓然才华亦是毋庸置疑的。Aniceto也是自学成才的制表师,11岁时就制作了自己的第一只手表,2003年发明了PITA TSM时间设置结构,并获得专利。该结构可以代替手表整个复杂的发条机构,省去表把,节省手表零件,缩减手表体积,看起来简约而庄重。Aniceto于2006年成为AHCI的正式会员,他制作的手表风格很鲜明,看起来特别但功能其实很简洁,确是有创新的设计但其目的在于更实用。Aniceto有自己的卡罗素(上左图),但绝对与你看过的不一样,表壳没有表把而是有一圈小齿,那是代替表把上弦和调校时间用的。表盘设计更现代,正中央的“方向盘”其实是摆陀,透过镂空处能看到下方是机芯传动系和摆轮擒纵系,但整个机芯又装在一个载台上围绕着轴心进行旋转,显示着时间的流逝。Oceana(上右图)又是一款对手表性能做出的特别创新,防水深度能够达到2,000m 或5,000m,除PITA TSM专利外,另有一项PITA RT专利,这两项专利令手表在水下也极便于调校时间,厚8.2mm的聚碳酸酯表镜与表壳之间不设衬垫,因此也无需维护与更换相关部件;表壳材质主推的是钛金属,并覆以黑色DLC涂层。最后介绍一款Sol Y Luna(右下图),其鲜艳的色彩与非常规的时间显示第一次看会觉得似乎很复杂,但并非如此,其实就是为时钟转盘设计了精巧的日月起落效果来区分早上和夜晚,下方则是游移式的分针,整体看起来逸趣横生,又颇具情怀。 Kari Voutilainen 
国籍:芬兰 1962年出生于芬兰Rovaniemi 2006年成为AHCI会员 www.voutilainen.ch 
独立制表人中我认识Kari算是比较早的,邮件来往比较多,每封邮件都是他亲自回的,而且有求必应,一年我们也就在巴塞尔见一次面,他为人亲善,但是时间观念很强,而且生意很好, 经常在听电话。今年看到他的时候,他在玩一个被拆散的鲁班锁,怎么弄也装不起来,求助我们,其实没看到原样我们也不会。至于他的作品,我喜欢的三个词是优雅、精致、值得拥有,本刊常有介绍,本期也有,不再赘述。Kari是在其祖国芬兰著名的制表学校Tapiola完成了第一段学习,1989年他来到瑞士继续进修复杂表的学习课程,随后还念了一个关于复杂表修复的研究生课程。随后的多年他就职于帕玛强尼的古董钟表修复室,在那里他接触到大量的稀有的历史杰作,当然他的钟表修复技艺对得起这份工作。随后的三年他重回WOSTE制表学校教授课程,同时还领导复杂表制作部的学业。当然他也培训新学员,同时还设计出很多新的课程来完善学校的课程设置。 
2002年,他离开学校自立门户,一边以修复钟表谋生,一边开始自己创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如今Kari在瑞士Môiers的工坊有26个员工,以去年为例一共制作交付了38只表。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他对钟表的热情,他依然亲力亲为,操心与VOUTILAINEN有关的一切事情,与媒体沟通、与客户沟通、当然还要自己做表,亲自上阵是必须的,他会控制每只表制作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他善做复杂机芯,下图就是他早期的一只带恒定动力输出的天文台陀飞轮船钟机芯。他的小三针Vingt-8(下右图),采用其独家的双轮擒纵(double wheel escapement,上图),深得收藏家们的喜爱。我问他如果要向读者推荐一款你的表,你会选哪只。他说那一定是他自己亲手做的第一只表,一只双发条盒的陀飞轮怀表(左下图)。原来初恋才是最甜蜜的。 Sebastian Naeschke 
国籍:德国 1971年出生于德国Schwenningen 2006年成为AHCI会员 www.matthias-naeschke.de 
Sebastian Naeschke的父亲Matthias早在1986年就已加入AHCI协会,现在已是荣誉会员。Sebastian是这个钟表家庭的第二代,从小深受父亲的熏陶,着迷于钟表的机械之美。他在高中毕业后,就来到位于Villingen- Schwenningen著名的“Feintechnikschule (高级工程学校)”学习钟表制作。Sebastian成功取得钟表师资格并服完役后便移居瑞士,在沙夫豪森的IWC(万国)担当制表师。数年间他获得了宝贵的技术经验,成为追针计时方面的专家。除了钟表制作外,他曾在Helmut Sinn的工作坊担当经理,负责过Guinand、Chronosport和Jubilar等品牌的设计和制作。1999年,他回到德国,与他的父亲一起管理家族企业。2006年,他加入AHCI协会。Sebastian和他父亲一直致力于发展传统钟表制作手工艺、不懈追求创新,并始终保持他们对制造最高级时钟以及时钟机芯的热情。Naeschke家族制作的最独特的时钟便是风琴时钟。管风琴是风琴时钟的核心,Sebastian和他父亲可以调整管风琴的音管个数,图中17管风琴时钟采用了恒定动力擒纵系统,具备长达14天动力储存。 Robert Bray 
国籍:英国 1956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 2007年成为AHCI会员 www.clockmakers.com 
Robert Bray曾在一家精密工程公司工作了23年,专门为航空、国防以及医疗应用领域制造高精密齿轮和齿轮箱。1995年,他接手了一家濒临倒闭的钟表公司Sinclair Harding。Robert Bray对于Sinclair Harding原先的设想是能够完全独立制作钟的每一个部件。他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John Harrison所做的航海钟。2005年,他成为AHCI协会候选人,两年后,正式成为会员。2012年,Robert Bray将Sinclair Harding公司搬迁到新址,厂房从原先的1,400平方英尺扩大到5,500平方英尺。时至今日,Sinclair Harding有15位雇员, 年产80件时钟,另外还为其他品牌制作130件左右时钟。Robert Bray使用3D的CAD设备全程控制时钟制作的方方面面,但是每一个零件仍然采用手工抛光。Sinclair Harding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具有芝麻链的时钟,现今几乎没有人再制作芝麻链时钟,号称最后一对制作芝麻链时钟的老夫妻因为退休,将公司卖给了Robert Bray。图中他的“Three Train Skeleton Clock”搭载了3个发条盒,每一个发条盒都是通过芝麻链为轮系提供恒定动力,搭载的直进式擒纵以及Invar摆轮在夹板下清晰可见。 Miki Eleta 
国籍:波黑共和国/ 瑞士 1950年出生于波黑共和国Visegrad 2008年成为AHCI会员 www.eleta.ch 
Miki Eleta依靠自学成为一名钟表匠。他制造了自己的擒纵机制,命名为Eleta Hemmung, 使原先2500克的总重量减到40克,时常被运用到他的一些座钟上。Continuum Mobile 和Luna(左下图)是Miki本人最喜欢的作品。2015年,他最新的作品Time Burner(右下图)震撼世人,Miki表示:“在19世纪的时候,内燃机彻底改变了世界,而我选择用Time Burner来赞美它。”这款作品采用铝制的活塞代替指针来显示时间,来回进出的活塞驱动着齿轮飞速旋转,从而指示秒数,虽然缺少传统意义上的分针,但佩戴这块表的人估计不会用它来看时间。活塞是由器械运动来驱动的,佩戴者为火花塞上发条后即可。Miki 每年只做两款作品,均是独具一格的,目前为止他已经制作了28个,其中七个还在他的工作坊里。此表是由Miki与Marc Jenni共同完成,Miki提出了用活塞显示时间的概念并且负责设计表壳;Marc负责设计拉杆与机轴以及所涉及的技术工程。Miki每年只做两款作品,均是独具一格的,目前为止他已经制作了28个产品,其中七个在他的工作里。 Nicolas Delaloye 
国籍:瑞士 1970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 2009年成为AHCI会员 www.garde-temps.ch 

出生在日内瓦的Nicolas Delaloye,对于机芯的制作标准自然也会受到日内瓦印记的影响, 他虽然只做了一款机芯——手动上弦的Cal.ND01s,但整体素质和规格相当出色,直径28mm、厚4.4mm,狼齿上弦,摆频18,000,宝玑游丝,22石,72小时动力储存,宽大的鹅颈微调,所有钢制零件以及螺丝沉孔均作镜面抛光和倒角打磨,黄金套筒与日内瓦条纹的装饰提升了机芯的整体质感。这枚机芯主要是用于其小三针男表,也有更豪华的机芯雕花版本。Nicolas也有复杂表款,他的万年历机芯就是以Cal.ND01s改制的,而手动计时表机芯则用Valjoux 71加以自己的修饰,两针女表用手动的Felsa 22。相比机芯,他的表盘表壳虽然制作也很考究但设计上没有太大的亮点,他最大的喜好或特色可能就是爱用贝母做表盘了、也包括了男表和计时表。 Christian Klings 
国籍:德国 1957年出生于德国德累斯顿 2009年成为AHCI会员 www.christianklings.com 
Christian Klings更像是一位捍卫传统工艺的匠人,他的绝大部分零件都是出自他的纯手工制作,他精于研究17、18世纪的钟表制作,善于自己研制并创造制表工具,打磨也极为精湛,产量甚少,值得更多收藏家们的关注。他的表无论壳型还是盘面设计都非常老派,因为常见甚至有点不太起眼,但他作品更多精彩的部分是在背面,他喜欢将古典的擒纵结构在自己的作品中还原,比如枢轴式擒纵(pivoted detent)。他的成名作(之前还做过一只很棒的陀飞轮)是一只动力储存长达1,000小时的原型表,发条盒直径有19mm(右中图),为了达到这个难以置信的数据,Christian对机芯(右上图)做了很多优化,比如用更密的12齿小齿轮来传动,用更小的摆轮减少动力损耗,用黄金套筒降低磨损,大幅减轻擒纵部件质量达60%,经过2,500个小时的设计与制作终于完工,但是它的误差依然很大达到25秒每天,而且第一天和第31天的动力输出差别巨大,又经过了500个小时的工作,Christian终于改良了它的不足,使之成为一件完善的作品。 
而全新创作的CK1(下图),也很能体现他的创作天赋,将其对机械结构的理解与传统的美学、极致的打磨工艺相结合,在一整块喷砂处理的主夹板上,发条盒、擒纵系统及轮系通过特别设计的椎体夹板支架有序地串联,极致抛光的支架配以黄金套筒装饰,看着相当过瘾。官网定价4万美元(不含税),你会买单吗? Aaron Becsei 
国籍:匈牙利 1979年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 2009年成为AHCI会员 www.bexei.hu 
Aaron出生在一个钟表世家,他是家族第三代制表师,父亲同时还是一个钟表收藏大家, 他在布达佩斯完成制表学业后他还拿到了机械工程师的学位,但他的理想是要做刻有自己名字的表。他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件世界最小的钟摆式小台钟Miniature Double Pendule Zappler(上图),横截面还没有一枚一欧元硬币大。而他的另一件作品Tourbillon No2 台钟(左下图),天文台陀飞轮加万年历与世界时的功能组合,充分展现了他在复杂机芯制作上的天赋。真正让他在制表圈子内打响名号的是Primus三轴陀飞轮(下图),积家的Gyrotourbillon球体陀飞轮是双轴的,立体陀飞轮开山之作FRANCK MULLER的Revolution 3虽是三轴,但是却用滚珠轴承,而Aaron的Primus却很传统地全部用红宝石做轴承,要说区别,简单一句话就是用红宝石来构建陀飞轮框架难度更大,整个结构包括外框金制齿轮在内仅仅重1.5g,复杂表拼到最后就要看看谁的活儿细了。 

Aaron现在依然是一个人在做表,自己设计制作几乎所有零部件,同时他也酷爱Empire-style(19世纪早期第一法兰西帝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装饰)的雕花饰纹,他给自己的每件作品都穿上好比纹身一样的花衣,这也成为他的个人标志。当然他只负责设计纹样,然后交给一位匈牙利的雕刻师来进行手工雕饰。他的订单都是来自于个人定制,他自己通过邮件和客户联系,然后双方沟通确定好设计方案后,他就开始工作了, 当表做完后他会亲自将表送到客户的手中。他一年差不多可以做5-8只表,但是随着订单的增多,他现在也开始寻找制表师可以帮他一起做表完成订单,这样既可以缩短客户等候的时间,同时他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创作新的东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