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新人

|
30005
浏览
/
9
回复
为什么手表"防水30米"却还是会进水损坏?
钟表属于精密的技术仪器,在日常佩戴中,手表承受许多不同的负荷与压力,例如震动、灰尘、水分、紫外辐射、汗水、磁力以及温度波动。 其中最常见的损坏是来自震动和水分。
1926年,劳力士创制了首款能防水的腕表,让制表技术迈步向前。这款名为“Oyster”的蚝式腕表配备密闭的表壳,为机芯提供最佳的保护。随后,防水设计逐渐成为腕表的标准配置。
一块进水的劳力士迪通拿
虽然手表防水设计已经普及,但是经常接到表友手表进水受损的反馈,各种手表损伤状况惨不忍睹。大家都在付出代价以后才明白水分对手表的伤害有多大。同时,还疑问 买手表的时候不是已经标明“防水30米”,为什么还是会进水损坏了?这是不是因为钟表自身的质量问题?
其实这里的“防水30米”并不是代表手表可以“下潜到水下30米”。它背后真正的含义只是“可以抵抗30米深处水的压力”而已。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品牌可以做到量产手表每一块都经历到30米.50米.100米的实际水深测试,为了在生产过程中量化防水手表的防水程度所以引入了水压测试。
在物理上解释到,“巴”是一种表示压强的单位,1巴的压力相当于1公斤物体施加在1平方厘米面积上的压力。10米高的水柱产生的压力相当于1巴的压力,水柱每增加10米,水压就增加1巴。防水30米其实是代表能够承受30米水柱带来的压力,也就是3巴。因为部分钟表品牌在宣传时没有清楚解释以及语言理解偏差,所以不少普通表友都以为“防水30米”代表手表可以“下潜到水下30米”。这一点和钟表术语中几个经典的误解一样,“蓝宝石表镜不是值钱的天然蓝宝石”,“机芯XX钻也不是使用了价值不菲的钻石”.“万年历并不能运行指示一万年”。
有的朋友看见这个解释又要问到,承受3巴的压力不就是是代表可以承受30米水的压力吗?为什么能够承压了,还是会进水?
第一 出厂测试的时间太短.难度太低。根据现在针对防水表的国际标准ISO2281(国内是QB/T1897),一块防水表只需在加压机上累计测试12分钟而已。另外,即使是长达1小时的实际泡水测试,这里使用容器的水深也仅仅只有8厘米到12厘米深,基本和洗手池的水深差不多,甚至可能还达不到。
第二 出厂测试是模拟的静态测试,实际使用中是动态的。测试的时候只需把手表放进水压机和容器中就行,无需移动。而现实生活中手表却会随着佩戴者手腕.身体的移动,瞬间产生的冲击.压力都会增加手表进水的风险。
第三 防水装置会老化。防水表出厂测试的时候的确是达到了设计要求,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防水设计的关键所在---橡胶圈会逐渐老化,失去弹性,产生裂纹,另外 防水膏也会变质。这时,水分就可能进入表壳之中。所以,要求严格的潜水表必须每年都要进行重新的检测.更换,以防橡胶圈.防水膏老化进水。
第四 保养后的检测水平低下。腕表在保养维修以后一般需要进行防水的测试,但是在市面上,大多数的维修店使用的检测方法都是“加压减压法”,这种方法需要的仪器价格便宜.方便携带.操作简便,但是其不能检测出细微的泄露。而正规表厂出厂是采用的是技术要求更高的“水中加压”法,检测的结果更准确。另外,不少小维修店的测试仪器根本模拟不出100米的水压,只能做到几十米。这样,更细微的泄露肯定检测不出了。
有的表主会带着手表去洗热水澡.蒸桑拿,这种行为,对钟表的危害性非常之大。无论是标注防水30米.50米.100米.甚至200米的手表都绝对不能这样使用,因为即使是防水200米的手表也还是会使用橡胶圈和防水膏,温度上升时,橡胶圈会膨胀,防水膏会变稀。温度一下降,橡胶圈收缩,防水膏变粘稠。反反复复,就可能产生小缝隙让水分趁虚而入。即使没有小缝隙的产生,也会加速防水圈和防水膏的老化。
在水中对腕表进行操作使用也会导致表壳进水,比如手动上弦.调节日历.启动暂停计时功能等,因为表把和按钮都是防水的薄弱点,如果在不恰当的时机操作,更是雪上加霜。不仅不能在水中使用额外功能,而且还要保证手表的防水锁把在下水前是完全紧实的。
另外一些不常见的状况也会导致手表因为水分损坏,比如手表沾染化妆品(润肤乳、香水等)导致防水圈老化,以及佩戴手表下海以后没有及时用清水冲洗,导致海水残留腐蚀外壳.防水圈等。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一旦钟表进水(肉眼可见或者低温时表镜内侧凝结小水珠)必须以最快的时间送到当地的维修店进行处理。千万不要自行解决,比如用火烤.吹风机吹.或者放到米堆.干燥器中,更不能置之不理。处理得越快,损失越小。因为虽然现在手表机芯基板.夹板大多镀镍镀铑,但是有一些钢件的表面还是没有经过防锈处理,一旦生锈,表面形成酥松的锈层继续吸收水分再加速锈蚀。 一般进水处理小几百块钱,如果拖延太久,里面的零件损坏,就可能需要几千块钱,甚至导致整块手表直接报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