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正新人

|
61578
浏览
/
25
回复
数控机床如此发达,为何德国的独立制表师仍然坚持手工制表?
本帖最后由 邢志辉 于 2019-4-29 09:34 编辑
对于传统的坚守,德国人似乎比瑞士人更加执着。无论是朗格和原创之流、还是独立制表,表迷都可以一眼看出德表。 表盘简洁,规矩的数字或者简单的条形刻度 ,看着都像包豪斯风格; 表壳侧面也大多直角切下,少有弧度; 装饰体现在机芯的纹理打磨,棱角的钝化; 蓝钢螺丝,黄金套筒,鹅颈微调等等机芯装饰性高配。 对内部零件的装饰性和精确性的追求,普遍比瑞士同行更加苛刻。以至于格拉苏蒂天文台树立另外一套德国天文标准,比瑞士天文台标准更加严苛。 论设计精巧、做工精湛,郎与格不让顶级瑞表,从机芯的设计和制作角度讲,朗格胜百达翡丽一筹。格拉苏蒂小镇的制表师有这个自信。只是二战让传统断裂,讲历史故事的时候,德表品牌则略逊一筹。
有的表迷觉得,喜欢德表,朗格、格拉苏蒂原创足矣,为何要眷顾小众的独立制表品牌。在强调原创性的时代风气下,原产地已不足以说明独特性,更彰显个性的一个标签则是,戴表的绅士可以向同好炫耀,此表乃某某师傅为我所制。在注重品牌的时代,大家一度忘记了,几乎所有的欧洲腕表品牌其实都是制表师的姓名。当斯人已逝,一切的复刻和仿制,尤其是批量的仿制,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对于工业品,这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号称奢侈品的腕表来说,也许挂羊头,卖羊肉才是正道,尤其在腕表的计时功能萎缩的智能时代,买羊肉,喝羊汤,恐怕那是上选。 所以,腕表工业的一个发展方向:肢解奢侈品集团、关闭大厂,遣散员工,所有的制表师都回家开起小作坊。那一天将是资本家落寞的时代,但却是表迷狂欢的时刻。 瑞士国际独立制表师协会的成员们都在我这一天的到来准备着,而且在巴塞尔大展上,摆起小摊儿,乐刷存在感,以表达对腕表集团的资本化运作表示默默的抗议。
本文将重点介绍的马克朗曾任瑞士国际独立制表师协会副主席,从他的任期开始,除了元老级的乔大羽先生外,有五位华人独立制表师陆续加入了这个国际性的制表大师团体,他们是马旭曙,许家宝,林永华,谭泽华,郭明。据笔者了解,这几位大师,目前仍然是单打独斗,缺少团队的支持。 我们祝愿几位大师早日拉起队伍,至少可以为广大表迷提供小批量的定制腕表。 那么,国际上的独立制表师都有团队吗? 也不尽然,世界上总有人喜欢独来独往,喜欢一年只做三五只表,笔者曾经跟另一位德国大师询价。 答曰:表价三万欧起,等待期三年。 三万欧,多乎哉,不多也!可是,三年,这个时间未免太长了吧!
马克朗说,“有些制表师啊,磨洋工比我厉害,每个零件都要自己动手制作、自己打磨,而且看得见地方,看不见的地方,里里外外都要打磨。”
看来,磨洋工是个无止境的生活方式!
这个在七年前的一次访问中产生的问题早已经随着访问的结束烟消云散,或者说被我暂时搁置起来。那位德国制表大师当时给出的答案是 “再精密的机床也会随着时间逐渐产生误差,而手工打磨则可以无限精准下去。“ 这个回答似乎说服了我,又似乎没有。总之,我抱着姑妄听之的态度,离开了德累斯顿,就是那座二战中曾被狂轰乱炸过的城市,昔日萨克森公国首府所在地,匆忙的离开也让我错过了去格拉苏蒂朝圣的机会,虽然从德累斯顿驱车前往格拉苏蒂那个山里小镇只需要一个多小时。就此一别,已是七年,居然一直没有机会再次踏足萨克森公国的 ... . ...
漂亮吧? 如果各位有同感,那就准备好打劫的工具。目标已锁定,东经X度,北纬X度,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萨克森州首府德累斯顿某街区的小白楼。 这座三层小楼就是郎克-海涅品牌所在地,制表大师马克朗的制表作坊 ---这个作坊看起来还不赖,大家都可以拥有。
撬开门,呵,敲开门,迎接我们的是一堆破铜烂铁。
小洋楼里风光旖旎,虽然各种铁疙瘩并不是锈迹斑斑,但一眼望去,大都色调古雅,明显有时间沉淀的痕迹。与我之前参观过的几家现代制表厂相比,这里听不见机床的轰鸣,只有几位师傅在埋头静坐,果然别有一番风味。
条案上陈列着几款当年的仪器。
墙上挂着历代祖师爷的 “大师傅证书”,郎家可是五代制表世家,马克朗的父亲老狼当时还在朗格表厂供职,职位是制表师培训总监。果然是将门虎子,一代牛,代代牛。 就是依凭借墙上的证书所证明的技艺,使用着这些简单的工具,一款款美轮美奂的腕表作品诞生了。。
七年前的手机拍的,先吊吊胃口。
可是,为什么品牌叫郎克-海涅,而制表师叫马克朗?这里有一段史前史。马克朗本来有个小伙伴,叫海涅,可能是那个德国大诗人海涅的本家亲戚。两人共同创建了郎克-海涅这个品牌,后来呢,两人的经营理念产生了矛盾,于是呢,海涅兄弟有了别的想法,另谋高就去了,去哪里了?去了隔壁小山村格拉苏蒂,投奔了新锐品牌Nomos,就是那个几年前闯进大陆市场的德国小众品牌诺莫斯,那可是九零年代的事情。经过二十几年的开疆扩土,这个小品牌已经羽翼丰满,敢于拓展大陆市场的品牌在腕表界都不是小角色,而且,Nomos在那啥丰满之后,居然收回了 ... ...
无论您是否资深表迷,都会注意到机芯后面的螺丝都是蓝色的。有人可能会问,五金工具店有卖吗?好像没见过。没见过就对了!大自然根本就没有蓝色的金属,而且这种蓝色的螺丝不是用钢笔水染出来的,而是用火烧的。不是说“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吗?为什么不是放到水里,而是放进火中?好,那就让我们观赏一下不锈钢 “凤凰涅槃” 的过程。
随着加热,螺丝在225摄氏度时开始变色,大约在310摄氏度时为淡蓝色。这项源于16世纪的“烤蓝技术”,被传承至今,除了现在的烤盘温度由电子而非经验控制以外,所有程序都没什么改动。
那么这样一颗螺丝的制作成本是多少呢?100 欧元!为什么一个螺丝可以这么贵?一个螺丝除去物料加工,之后的修饰将耗费巨大的人工成本,螺丝表面需要进行抛光,由于表面是平面,侧面是曲面,无法一起抛光,需要用到不同的抛光工序。当抛光完成之后,对中间的凹槽和螺丝边缘,需要做倒角,这又是一道手工打磨的工序。为了达到极致精美,螺丝的凹槽内部也会经过抛光,由于空间狭小,这样的抛光很不容易,所以一枚螺丝的价值甚至可以高达100欧元。 ... ... ... ... ...
夹板也需要手工打磨。
任何一个小件,磨与不磨,天差地别。
而且,机器打磨和手工打磨的差异一览无余。
德表标志性结构---鹅颈微调草图
实物
映入眼帘的有蓝钢螺丝,黄金套筒,螺钉摆轮以及雕花机芯,一应齐备。
马克朗有时也会做做陀飞轮款。
组装示意图,照搬即可。
把上面那些小零件组按照图式装起来。。。
配上表壳和表盘,一块顶级手工表就诞生了。
那么完成这些工作需要多长时间和多少工匠呢?朗格-海涅年产一百多只,平均每个月十几只表。在这一百多只腕表背后就是照片中这十来个人,童工不算。
居中抱着下一代制表师的则为马克朗本尊。
以及作者和朗师傅七年前的合影。
那么,朗海的做法在德表里是孤独的吗?非也。像他们这样依靠灵巧的双手和无比的耐心磨洋工的制表师大有人在,虽然总量不多,却也并非凤毛麟角,资深表迷如果愿意拾遗钩沉,还是可以发现一两家特立独行的制表作坊
比如德恩布吕特 D. Dornblüth & Sohn 就是德国制表界坚守传统手工制表的独立品牌之一,因为主推钢款,所以价格及其亲民。其部分表款以6498手动机芯为基础,添加各种复杂功能,全手工精雕细刻,成表直径42毫米,入门钢款官价才 3500 欧。
父亲 Dieter 年轻时在格拉苏蒂做学徒,后来接手了一家老表店,做了大半辈子卖表,修表的生意,直到有一天儿子 Dirk 拿出一款独创的机芯设计到老子面向炫耀,老Dieter才春心萌动,从抽屉里翻出了年轻时的设计图纸。爷俩一拍即合,开始独立制表的生涯。 各位可能也注意到,百分之八十的独立制表师都是从 ...
以入门款 99.0 为例看看此表的配置如何:
The Case 表壳
• polished / burnished 抛光&锻光, double screw union 双层旋紧式
• diameter 直径 42 mm
• height 厚度 11.5 mm
• 1.6 mm sapphire glass on top, slightly domed and antireflected inside 1.6 毫米蓝宝石玻璃弧形表镜,内置防反射膜
• screwed sapphire glass base璇入式蓝宝石玻璃表底
• oversized crown with embossed manufactory name solid nickel-free stainless steel, polished / burnished 无镍精钢抛光&锻光大表冠 ... ... ... ... ...
The Dial 表盘
• central display of hours and minutes 中心位时针分针
• small eccentric second display at “6 o´clock” 六点位小秒针
• sterling silver with the grained, silky matte finished surface of historical deck watches 德国银制经典航海表盘,蚕丝色颗粒状处理
• numerals and indexes with black print 黑色印刻数字、刻度 The hands 指针
• steel, hand-polished and heatblued 手工打磨烧蓝钢针
99.0 机芯实物图片。
那么,这款表使用的机芯究竟是何许人也? 资深表迷,望图便知, 此6498也。
可是此6498,非彼 6498.
接下来让我们专心欣赏一下几款DD爷俩改装和原创的机芯:
让我们看看99.0机芯的技术参数:
• 直径 37 mm• 厚度: 4.4 mm
• 18 钻
• 动力储备 50 hours (+/-5%)
• 震频 18000• 四分之三夹板镀玫瑰金,手工刻字黄色镀金
• 日内瓦条文打磨• 回溯棘轮止逆装置
• 上链大轮双层太阳纹打磨
• 鹅颈微调
• 蓝钢螺丝
在这样一个看背透的时代,机芯不打磨真不敢穿露背装 ... ...
那么,如此漂亮的机芯又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还是先看家伙事儿!
搞个竞猜吧, 各位行家,看看这些工具用途如何?
有点眼花缭乱了,不过感觉这里的破铜烂铁比马克朗他家好像还要多一些。
除了上面这些古旧的机器之外,相同的则是制表师灵巧的双手和专注的精气神。
德恩布吕特制表作坊的全家福,最多九个人!
圣诞集体耍萌:
让我们再仔细看看制表师是如何在那些老机器上化腐朽为神奇的:
德国银制表盘:
出厂前的检测 -- 两周。
成表摆拍图:
因论坛图文字数限制,上传的文字和图片皆有缺失。
完整版见微信公号,内附DD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UVJp-m-3GC5rF1sN215nK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