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表友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局域网 2018-10-30 10:19:58
[来自Android客户端]
|
只看该作者
03——老年
2003年,Biver54岁,多数人混日子等退休的年龄,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
年仅23岁的年轻品牌「Hublot - 宇舶」恳请Biver出手指点。
此时的Biver声望鼎盛,一手将Blancpain和OMEGA两个岌岌可危的公司,变成名利双收的国际顶级品牌,成就远超钟表业。他只需要打打高尔夫球、给下属指点一二,爱惜羽毛,避开风险,等到60岁,就能在众人敬仰的目光中,安稳而体面地退休。
而Hublot与「安稳」背道而驰:没有历史积淀,没有任何知名度,除了野心一无所有。接受它的邀请如同悬崖上走钢丝,一旦失败,Biver在传统表业辛苦奉献20余年换来的声誉,前功尽弃。
Biver接下了这个邀请,没人相信他能第3次成功,毕竟,他已经54岁了。
Biver开始他的第3次创业,第一步,就是用别人不敢用的材质制作机械表:锆、钽、镁、钛等贵金属,外加钻石、珍稀宝石、金、白金、陶瓷、精钢等。
五花八门的材料,催生了一个颠覆传统的系列——Big Bang系列:

Hublot第一只Big Bang腕表
名字像原子弹爆炸一样响亮,品质也不是浪得虚名,一经推出,便拿下当年表坛奥斯卡「日内瓦高级钟表大赏」的最佳设计奖。
在推广战略上,Biver把重点放在足球上。
让Hublot成为世界杯官方计时,4年一次,出现在数十亿全球观众眼中:

世界杯官方计时Hublot
除此外,Biver还让Hublot出现在全球各界有头有脸的精英们的手腕上:球王贝利、飞人博尔特、钢琴王子郎朗、新锐摄影师陈曼,他们无一例外,都戴着一块Hublot。
最精彩的推广是Biver对一次公共事件的应用。
2010年,时任F1赛事掌门人的Bernie Ecclestone在办公室被人攻击,连他的Hublot KING POWER腕表都被抢走,他把自己鼻青脸肿的照片发给了Biver。
随后,这张照片便被张贴在Hublot海报上发遍全球,海报上配了这样一则广告语「See What People Will Do For a Hublot - 瞧瞧人们为了宇舶都干了些什么。」
当然,在广告最下方还有一行小字:「Hublot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行为。」

这是一个足以写入教科书的经典营销案例,也是Biver最自豪的「事件营销」之一:「直到现在我都相信,一个品牌要发展,就应该以这样的方式去创造更多的情感、梦想与活动来推动。」
在Biver带领下,Hublot从最初那个空有野心每年销售额不到2500万的年轻品牌,变成销售额破2亿的全球高端腕表品牌之一。
2008年,Biver带着Hublot加入价值1.2万亿人民币的全球最大奢侈品集团LVMH,同时成为整个集团腕表部的掌门人,一统「TAG Heuer - 泰格豪雅」「Zenith - 真力时」和Hublot3大腕表品牌。

Biver(右)和LVMH掌门人Bernard Arnault(左)
年幼时背井离乡从卢森堡来到异乡瑞士,成年后生不逢时,人到中年几经大起大落。从一文不名的实习生,到整个瑞士备受敬重的教父,Biver用了44年。
这44年里,Biver每天都像苦行僧,3点起床,工作15个小时,一天也没有间断。
一句平淡的「LVMH集团钟表部门的首席执行官Jean-Claude Biver宣布退休」,并不足以概括他传奇的一生。
「伟大的人不是生下来就伟大, 而是在生长的过程中显示其伟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