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God·Zeus 于 2025-7-7 20:07 编辑
我们的制表历史与所示卓凡珍品的萨克森宫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当时的背景下,艺术与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可持续发展,当然也推动了钟表业的演进。
这也让年轻的学徒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受益匪浅,他在年仅15岁的时候就成为了知名钟表大师约翰‧克里斯迪昂‧菲烈特里西‧古特凯斯(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Gutkaes)的学徒。他们一起为德累斯顿的森帕歌剧院研发了五分钟数字钟。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在结束学徒期并游历了法国、英国和瑞士之后,重新回到故土萨克森,并将自己游历所获的制表知识全数引进格拉苏蒂的表厂。
由此,开启了他对于完美的追求,他也从此立志打造世界上最好的时计作品。不久之后,他的努力与成就得到了国际认可,他制作的怀表更被各国元首作为精美的礼物赠送。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之子——理查·朗格子承父业,继续致力于发展高级钟表制造。他致力于运用科学研究与技术改良精密钟表,为27项专利做出了贡献。其中一些专利技术仍被运用于今天的机械制表。费尔迪南多的另一个儿子艾米·朗格不仅因其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展示的“Century Tourbillon世纪陀飞轮”而享誉世界,且获得了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十字勋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表厂被强行收归国有,朗格品牌从此成为一个昔日的传奇。1990年,瓦尔特·朗格抓住时代契机,继承了被认为已经失传的家族遗产,重新创立了朗格品牌——恰逢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为德国高级制表业奠定基石整整145年之后。四年后,在瓦尔特·朗格和君特·布吕莱恩(Günter Blümlein)的带领下,推出品牌重生后的第一个制表系列,也将朗格重新带上制表界的巅峰。我们的表厂于灰烬中涅槃重生,立足制表传承,制造出性能卓绝的腕表。
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早年生活、游学与获得成功
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具备创新精神,为精密制表领域带来变革。
萨克森于1796年被拿破仑占领,并于1813年与他在莱比锡一同参与民族大会战(Battle of the Nations),五分之三的土地和近半的人口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同时,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被解除,萨克森面临巨大压力,在接下来的几十年,英国的工业制品入侵本土市场,经济困境加上原本损失令情况加倍恶化。但萨克森人再次展现无比勇气,政府向企业家提供贷款,而他们的创新精神很快为重振经济奠下了新基础。
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1815–1875年)正是在这个濒临崩溃和展现生机的动荡时局中成长。父母离异后,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由双亲的朋友在一户商人家庭中抚养长大。他亦因此有机会在德累斯顿的技术学校念书,当时一般只有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才可接受同类型的教育。除了求学,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还跟随知名钟表大师约翰‧克里斯迪昂‧菲烈特里西‧古特凯斯(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Gutkaes)学习,古特凯斯很快便注意到他非凡的制表技能,遂加以培育。
森帕歌剧院的五分钟数字钟
当建筑师戈特弗里德‧森帕(Gottfried Semper)建造后来以其名字命名的德累斯顿歌剧院时,国王还委托其在场内为观众席设置一座大型时钟。一方面,当时歌剧厅较现在昏暗,另一方面,国王曾在其他剧院内,因观众查看时间而受到怀表响声打扰,他不希望这个问题再次发生。约翰‧克里斯迪昂‧菲烈特里西‧古特凯斯受委托为观众设计这枚时钟。为确保所有观众都能清楚阅读时间,他设计了一座摆放在舞台上方的运用两个旋转发条盒的“数字”时钟,其中一个转鼓按小时推进,另一转鼓则每隔五分钟推进一次。古特凯斯与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以及其他学徒,一同在工作室内创作出这项技术奇迹。尽管森帕歌剧院在历史上曾两度遭受破坏和重建,但五分钟数字钟依然默默驻守为观众报时。
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游学并重返家园
身为古特凯斯的学徒,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展示出勤奋精神、精良手艺和聪明才智,并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1837年,他前往当时的精密制表中心——法国。他在巴黎附近的一间著名钟表厂担任领班,经营者是奥地利制表师约瑟夫‧萨德斯‧华纳尔(Joseph Thaddäus Winnerl,1799–1886年),他曾为亚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 Louis Breguet)的学生。与此同时,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在巴黎索邦大学(Sorbonne)修读天文学和物理学,并跟随数名巴黎制表大师不断磨练和提升高级制表技艺。
“毋忘故土,在你回家的那天,她会张开双臂欢迎你!你将拥有更丰富的经验,证明你的付出是值得的,而你亦会将所学的技艺发扬光大。” 这是古特凯斯在朗格的游学札记中写下的临别赠言。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约于1841年返回德累斯顿,古特凯斯的女儿安东妮亚(Antonia)一直等待着他。费尔迪南多和安东妮亚于1842年结婚,同年他获取工艺大师的资格。其岳父古特凯斯亦在同一年晋升为宫廷制表师,居于城堡之中。
在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的游学札记中,详列各种表格、结构和机械绘图及计算结果,这一切都充分展现他对知识的渴求,在处理计时技术方面一丝不苟的精神。他制作了不同的钟表零件,特别是齿轮。传统上,这些装置以“巴黎法分”量度,1巴黎法分相等于2.2558毫米。而朗格则在当时开创先河,推行效率更高的公制系统。
顺理成章地,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成为其师傅兼岳父古特凯斯的合伙人,并在短时间内就取得巨大成功,成为出色的制表师和商人。企业精神、社会良知和公民责任一直策着他,令他开展一项大胆计划,在厄尔士山脉建立自己的表厂,从而应对英格兰和瑞士的精密制表中心。
铁路和崭新时间观念
连接德累斯顿和莱比锡的铁路于1839年通车,成为当时的一大创举。这种全新的运输模式不仅改变了交通文化,更改变了时间观念。从前,路程时间以“星期二早晨”至“星期三晚上”来标示,现在则可通过计时变得更加准确。因此大众也需要更精准的时计。
1835年,首架“老鹰”(Adler)机车穿梭纽伦堡(Nuremberg)和菲尔特(Fürth),标志着德国铁路时代的正式来临。不过,此火车并非在本土而是在英格兰建造。不久之后,德国第一台蒸汽火车在德累斯顿附近的宇毕高(Übigau)建成,更以发源地“萨克森”命名。萨克森亦继续向前发展,首条莱比锡专线在1839年正式开通。然而,作为业内先锋的英国仍然垄断铁路建设,并率先安排两台自家机车行驶新路轨。尽管如此,萨克森号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该火车一直运行到1856年,而其全复制型号至今依然操作正常。
铁路取得成功后,刺激了对精密钟表的需求,更使不少怀表设计纷纷加入铁路元素,譬如说,分钟刻度让人联想起铁轨,分针移动时则像经过一列列的枕木。朗格制作的1815腕表系列至今仍然留有铁轨式分钟刻度以及其他独特的经典怀表元素,如3/4夹板、蓝钢螺丝和螺丝固定黄金套筒。
1815腕表1815融合多个经典设计标志,如蓝钢指针、阿拉伯数字和火车轨分钟刻度,堪为朗格制表传统的典范。
争取资助凭借自己的决心和出色的口才,年仅30岁的制表大师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在1843年起多次写信给萨克森政府,实践:“为厄尔士山脉的贫困人士建立新产业” 的理念。他仔细思考过所有问题,订下详细的业务计划,列出所需投资和预期利润。1845年,皇家萨克森内政部终于首肯支持。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获得5,580塔勒(德国旧银币)的贷款,在1848年至1854年间分七期偿还。这笔贷款指定用于聘请和培训15名来自格拉苏蒂贫困村镇的钟表学徒。此外,朗格获得1,120塔勒购买工具。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移居格拉苏蒂镇。
1845年12月7日,他在自己的工作坊内迎接第一批学徒。众所周知,“万事开头难”,这次也不例外,教导工作坊内的年轻学徒比想象中更加费力,生产速度也十分缓慢。在开始的数年艰难岁月中,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几乎把所有财产投进这个刚刚起步的业务中,并且欠下大量债务,但他从来没想过放弃理想,而他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在游学期间和于古特凯斯工作坊累积的经验,让他确切知道如何经营与众不同的表厂,并了解到其中的原因。他的多项先锋创举为精密制表业带来变革。
建构、精密、生产孜孜不倦的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致力带来更多的改进,尤其是标志性的品牌独家研发的3/4夹板,其可容纳轮系的各个心轴,从而使所有齿轮稳定连接。时至今日,这依然是朗格最重要的传统元素之一。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亦是全欧洲首个在工坊内引入公制系统的制表师。公制以毫米为基本度量单位,可简化计算过程。他竭力将测量机芯的旧式法分测量系统转为公制系统。他走在时代的前端,直到1858年,萨克森政府才正式推行公制系统。为了在生产的过程中保持高质量,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重组了生产过程,首要的是引入了分工制度。
在制表过程中,每名制表师专门负责一个特定工序,从而大大降低了失误率。此外,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优化了工作坊的机器。例如采用由双脚驱动的车床,以提供连续平均的转速;梢钉、小齿轮、齿轮或转盘等圆形部件的产量亦有所提升,而且更易制作。
“君子自重,即自贵也。”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不仅是名勇于创新的制表师,他更把教育、工作机会、新希望,以至繁荣景象带到厄尔士山脉,视改善民生福利为己任。他于1848年担任了格拉苏蒂镇长的职务,并留任18年。期间,格拉苏蒂发展成繁荣热闹,井井有条的小镇,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创立的制表工业。
之后他获选为萨克森州议员。格拉苏蒂向他颁发“荣誉公民”头衔,他亦为退休制表师设立朗格基金会。后来,朗格获萨克森国王邀请授勋,表彰他的非凡贡献,但朗格谦逊婉拒,并坚定地表示:“君子自重,即自贵也!”1875年12月3日,就在表厂成立30周年前不久,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与世长辞,终年60岁。
为沙皇拍摄照片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仅存的照片与俄国皇室有关。事缘沙皇取得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精心制作的一枚配备鸣响机芯的复杂怀表后喜上眉梢,遂命人附上价值连城的领带别针和一封感谢信以示感谢,并邀请他参观圣彼得堡。然而,为了避免因离开太久而耽误工作,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决定把自己的照片送往俄国,相中他披上丝巾,饰以沙皇送赠的钻石领带别针。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拍下唯一一张相片,另一副本现存放于格拉苏蒂。
理查‧朗格和艾米‧朗格——业务日升,名扬四海
1868年,才华横溢的制表师理查‧朗格(Richard Lange)和出色的商人艾米‧朗格(Emil Lange)共同持有父亲的公司。
1868年,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的儿子理查正式成为公司的合伙人,公司亦因此命名为“A. Lange & Söhne”并沿用至今。1871年,其二子艾米随兄长的步伐加入公司。父亲在1875年离世后,两兄弟一同接管了表厂。两兄弟互补长短:具科学思维的理查‧朗格是技术精湛的制表师,热爱科学且天赋异禀,他凭借多项专利,推动了精准计时的发展。而其弟艾米‧朗格是名出色商人,颇富美学触觉,他清楚知道产品如何才能获得当代腕表爱好者的青睐。
稀世珍品,举世闻名——怀表
艾米‧朗格曾担任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评审委员并于活动上呈献了“世纪陀飞轮”, 后获颁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十字勋章。设计精致的“世纪陀飞轮”吸引众多访客的目光,在巴黎引起轰动。黄金表壳正面饰以精制的珐琅微型图案,描画了密涅瓦女神,并以巴黎作背景。在社会进步以及技术和工艺发展下,此怀表正是世界和平的象征。
苏丹王的怀表
1898年,德皇威廉二世(1859–1941年)首度游历东方,期间向鄂图曼帝国的苏丹王(Sultan of the Ottoman Empire)馈赠一枚装饰精美的怀表。表壳正面以珐琅和钻石勾勒了德皇的肖像,背面则饰上”W”字形和皇冠镶钻图案。
怀表亦搭配状似两条海豚跳跃的弓形环,镀金表身,和手工雕刻摆轮夹板以及朗格1A级优质怀表十分经典的设计,包括黄金螺丝补偿摆轮、金制擒纵叉和擒纵轮。德皇威廉深知朗格的作品别具匠心,即使制作需时,他也愿意耐心等待。
“童话国王”的礼物
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1845-1886年)钟爱华美风格,他建造的新天鹅堡(Neuschwanstein Castle)至今依然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到访,并为他赢得“童话国王”的美誉。路德维希二世曾委托朗格表厂制作一枚怀表,送给他特别欣赏的瓦格纳歌唱家海因里希‧福格尔(Heinrich Vogel)。福格尔曾在1870年间于慕尼黑的皇家宫廷和国家剧院(Königlichen Hof- und Nationaltheater)出演原创歌剧《女武神》(Die Walküre)。这出歌剧的其中五幕描绘在以珐琅铸造的怀表外壳的独立表盖上。这件作品同属1A级优质怀表,镶有钻石端石。
GRAND COMPLICATION怀表(编号42500海因里希‧舍费尔(Heinrich Schäfer)于1902年委托朗格制作GRANDE COMPLICATION怀表(编号42500),此怀表为孤品,生产及出售仅此一枚。一如其名,“GRANDE COMPLICATION”是品牌历来制作过的最超卓复杂的时计;此表设有大小自鸣的鸣响报时装置、三问报时装置、设有跳秒功能的追针计时码表、60分钟积分盘,以及具备月相显示的万年历。各项装置均装嵌于精心手工雕刻的猎人式黄金表壳内,并融合了经典的格拉夫(Graff)雕刻。此1A级优质作品以德国银铸成,并配备两个发条盒驱动。
天文台表与航海怀表
在19世纪,航空业先驱如费迪南德‧格拉夫‧冯‧齐柏林(Ferdinand Graf von Zeppelin)凭借自己的设计征服天际,而地球物理学家埃里希‧冯‧德里加尔斯基(Erich von Drygalski)则从德国首度远征南极。不论是导航还是进行科学测量,精准易读的仪表均不可或缺。为此,朗格研发出配备芝麻链传动系统的科学航海怀表以及天文台表。
理查‧朗格研发出全新的游丝合金
理查‧朗格84岁时,将公司交由其侄子奥托(Otto)、鲁道夫(Rudolf)和格哈德(Gerhard)合力管理家族生意。理查‧朗格仍然不断为复杂的钟表问题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1930年,当他阅读了两名由西门子工程师发表的文章后,他便想到加入少量的铍金属元素,以改善摆轮游丝的弹性。理查‧朗格立刻为“钟表游丝使用的金属合金” 注册专利,编号为529945。其后,瑞士钟表技术人员理查‧施特劳曼(Richard Straumann)以“尼华洛丝(Nivarox®)摆轮游丝”之名将成品推出市场。此发明至今依然应用于优质的机械时计之中。
瓦尔特‧朗格——朗格重生
1989年,德国见证柏林墙的倒下。瓦尔特‧朗格随即考虑在格拉苏蒂镇重建朗格表厂,实现他的梦想。
瓦尔特‧朗格于1924年在格拉苏蒂出生,就读寄宿学校时他便心怀成为制表师的远大抱负!身为鲁道夫‧朗格之子、艾米之孙、费尔迪南多‧阿道夫‧朗格曾孙的他,令其雀跃的事莫过于晚上获准跟随父亲到表厂检查工坊的日间生产情况。正因如此,瓦尔特‧朗格自1941年前往奥地利瓦尔德威尔特尔(Waldviertel)地区的卡尔斯因(Karlstein),入读知名制表学校学习制表。但跟同代不少人一样,他经历了种种障碍:纳粹主义、战争和占领,导致他原本计划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1945年,公司生产主厂房在战争的最后一夜被炸弹摧毁。瓦尔特‧朗格完成几度中断的学业后,正当他与家族尝试重新开始,公司却在1948年于苏联占领区被收归国有征用——朗格品牌从此骤然消失。
柏林墙倒塌后的表厂重生
1989 年 11 月,德国庆祝柏林墙倒塌,分离和分裂的日子结束了。瓦尔特·朗格立即开始考虑在格拉苏蒂重新开始家族事业的机会,并于1990 年梦想成真。瓦尔特·朗格和成功的钟表经理君特·布鲁莱恩 Günter Blümlein 制定了一项计划,重新建立朗格表厂。瓦尔特·朗格回忆说:”在那个阶段,我们并没有太多东西。我们没有任何可以制造和销售的手表,也没有任何员工、厂房或机器。我们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格拉苏蒂重新打造世界上最好的腕表。
“朗格重获新生。费迪南德·阿道夫·朗格不仅仅是这家萨克森高级制表商的创始人。他的个性和价值观是朗格的精神实质,并推动朗格在制表业达到新的高度。
早在 1992 年,新成立的朗格钟表有限公司就申请了第一项专利:大日历。两年后,朗格首款四枚腕表中的三枚便采用了这项专利。超大日期显示成为朗格众多时计的显著特征。制造功能卓越的时计是朗格的第二天性。受费迪南德·阿道夫·朗格的启发,如今每一款时计的研发都旨在提高腕表的精准度,使其更加精密。
朗格总部
从1873年开幕至1945年战争最后数天被毁,朗格表厂一直于格拉苏蒂镇的同一建筑内创造历史。多年来,此处也是厄尔士山脉东部小镇的标志建筑。2001年12月7日,朗格终于重新回到这座历史建筑,延续传统。
在LANGE 1 TIME ZONE推出一年后,朗格于2007年在德累斯顿开设首家专卖店,并迈向全球。品牌也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现于世界各地的特许精选店和自营专卖店均可看到朗格的踪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