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God·Zeus 于 2025-07-20 21:04 编辑
自1775年在巴黎西岱岛创立以来,宝玑(Breguet)便以其卓越的工艺与划时代的发明,引领着高级制表的发展方向。作为制表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宝玑不仅开创了众多技术先河,更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宫廷文化与现代机械美学。以下时间线将带您回顾这家传奇品牌跨越两个多世纪的辉煌历程,见证它如何一步步奠定“现代钟表之父”的地位。
1775 - 1801
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Breguet)年少时便离开家乡纳沙泰尔(Neuchâtel),前往凡尔赛和巴黎开始制表学徒生涯。1775年,他在巴黎西岱岛(Ile de laCité)开设工坊,并得到约瑟夫-弗朗索瓦·玛利院牧(Abbot Joseph-François Marie)的扶持和保护,后者将宝玑引荐给法国宫廷。法国的王亲贵胄旋即成为宝玑的顾客。在动荡的法国大革命期间,宝玑被迫离开法国,后于1795年返回巴黎,重新开展其制表事业。宝玑先生凭借多项创新发明开启了其辉煌的制表事业,并对钟表技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1775
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Breguet)在巴黎开设自己的制表工坊宝玑先生1747年出生于纳沙泰尔(Neuchâtel ),在巴黎西岱岛(Ile de laCité)的钟表堤岸建立了自己的制表工坊。
宝玑先生刚新婚不久便移居至此座气派的双面采光阁楼中,这座建筑正面朝向钟表堤岸,背朝如今的太子广场(pl ace Dauphine)。宝玑先生于法国大革命末期成为这座建筑的所有者,而后他的后代继承了这处房产。
1783
委托订制No.160 “玛丽·安托瓦内特”怀表玛丽·安托瓦内特皇后卫队中的一位军官委托宝玑订制一款融汇了当时所有的制表技艺与复杂功能的怀表。
1793年10月16日,在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仅数月之后,法国皇后玛丽•安托瓦内特遭受到与她丈夫相同的命运。
玛丽皇后有生之年一直对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先生的时计作品青睐有加,是制表大师最忠实的拥护者之一。18世纪80年代的整个法国宫廷中,宝玑最有力的支持者别无二人。皇后本身拥有多枚宝玑大师亲手打造的杰作,且不遗余力地向整个王国,以及皇室最尊贵的宾客推荐宝玑的作品。在她的影响下,包括国王在内的不少王公贵族,以及阿克塞尔•冯•菲尔逊伯爵(Axel de Fersen)等外交使节纷纷寄情于宝玑时计,从而令宝玑大师从此享誉欧洲内外。玛丽皇后香消玉陨之前,经常光顾宝玑位于市中心的钟表堤岸(Quai de l’Horloge)工作坊,即使被关押在坦普尔监狱,身陷囹圄之时,她仍然向宝玑订购产品。1792年9月,她在狱中收到“一枚简洁的宝玑怀表”。后来,这枚珍贵的历史文物,与另一枚宝玑杰作——名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编号160的怀表(皇后生前未曾有幸欣赏到此款怀表)一起成为大卫•所罗门爵士(Sir David Salomons)的私人收藏。这枚定购于1783年,由皇后卫队中的一位至今无人知晓姓名的军官向宝玑下达定单的怀表,极尽奢华,融汇了当时所有的制表技艺与复杂功能——怀表订单上未作出任何时间或金钱上的限制。法国大革命结束的多年之后,阿伯拉罕-路易•宝玑才得以完成此表的制作,并将其储放在安全之处,这充分表明了他对皇后的忠诚。
玛丽•安托瓦内特怀表
breguet 1160这块怀表的结构复杂精妙,历史曲折多舛,200多年来令无数的制表师与收藏家魂牵梦绕。1983年,镌刻宝玑编号160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怀表于一家耶路撒冷博物馆失窃,直到2007年才重现于世间。宝玑于2008年巴塞尔国际钟表珠宝展上展出了全新制作的编号为1160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怀表,其设计则基于档案研究和原始草图。
1793
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先生于法国大革命期间返回瑞士
这位制表大师被迫逃亡,返回故乡瑞士,远距离管理巴黎工坊业务,直至1795年。
1796
售出首枚 Sub scri ption 预定怀表
此作品采用预定的方式销售——只需支付表款售价的四分之一便可实现预购,以配备单指针为特色。
开发和生产的首枚单指针怀表称为 Sub scri ption预定怀表。
Sub scrip tion 预定怀表的设计简洁、表盘较为宽阔,为二又八分之三英寸(61毫米),配备单指针、珐琅表盘以及构造简约的特制机芯。这枚时计在1797年的广告宣传册中正式面世,采用预定的方式销售——只需支付表款售价的四分之一便可实现预购。这款可靠性高、价格亲民的怀表一时间大获风靡,宝玑先生因此收获了众多新客户的青睐。共推出约700枚,采用金或银作为表壳材质。宝玑先生用这枚时计的机芯制作他的第一枚触摸表。
单指针表 No. 246,实验机芯,1798年1月9日售予Durbach 先生。
宝玑设计一款新型旅行钟,安装于镀金铜制表壳内,四周覆盖玻璃装置。
1798
拿破仑(Napoleon)于出发远征埃及前购买三枚宝玑时计
拿破仑·波拿巴是阿伯拉罕-路易·宝玑众多名人主顾之一,于这一年购买了一枚三问表、一座旅行钟和一枚自动上链表。
拿破仑·波拿马将军(Napoleon Bonaparte)也是阿伯拉罕-路易•宝玑众多名人主顾之一。他对宝玑的计时艺术十分着迷,也影响了许多身边密友以及家族成员。
波拿巴特将军首次听说宝玑位于钟表堤岸( Quai de Horloge)的工作坊,极有可能是通过勒克雷尔将军(General Leclerc)及其军 中好友贝尔蒂埃(Berthier)和德索勒(Dessolle)得知,而三位在当时均为宝玑钟表的忠实客户。
1798年4月,就在出发远征埃及的一个月前,波拿巴特将军购买了三块特别具有代表性的宝玑钟表作品:38号“带有绝缘擒纵机构的”三问表;178号带日历的打簧旅行钟(此类钟表的开山之作);216号perpétuelle 自动上链打簧表。这三款钟表满足了他的双重目的:首先,作为在社会政治领域中快速崛起的新秀,拿破仑一直都在寻求能够代表其权力和社会地位的精美物品;其次,纯粹从实用角度考虑,他需要在征战途中随身携带坚固可靠的时计。
1799
售出首枚“montre àtact”触摸表此时计凭触摸就能感知时间。表壳外侧的箭头反映了时计时针的位置。通过感觉此箭头的位置,佩戴者可以从其相对于与小时刻度对齐的刻度位置推断时间。
宝玑为该种类型时计配备了机械装置,使佩戴者仅凭触摸就能感知时间。表壳外侧的指针反映了手表时针的位置。通过感觉指针的位置,佩戴者可以从其相对于与小时刻度对齐的箭头位置推断时间。自1799年可供购买起,触摸表(有时被称为“盲人表”)拥有丰富多彩的装饰,包括珐琅、珍珠和钻石。除了少数例外,触摸装置仅限于简单、不带刻度的时计中(出于对时间显而易读的原因)。
宝玑No. 611小型徽章式触摸表于1800年2月18日售予波拿巴夫人,即后来的约瑟芬皇后(Empress Josephine)。
这段时期的制表发明
1780
首批自动表问世
创制自动上链表,又称perpetuelle怀表(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先生亲自命名),是宝玑先生职业生涯的首座丰碑。许多同期制表大师都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却没有得到任何令人信服的结果,宝玑先生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成为首位悉知如何打造可靠性极佳的自动表的制表师。
“PERPÉTUELLE”自动上链表
此系统的完善是宝玑先生职业生涯的首座丰碑。许多同期制表大师都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却没有得到任何令人信服的结果,宝玑先生凭借他的铂金摆轮腕表,成为首位悉知如何打造可靠性极佳的自动腕表的制表师。他的首枚perpétuelle自动上链表于1780年出售给了奧尔良公爵(Duc d'Orléans)。
自1780年代起,宝玑先生的“自动上链腕表”使他享誉凡尔赛宫廷以及整个欧洲。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美学范畴,perpétuelle自动上链表无疑是所属时代独树一帜的代表。时至今日,这款卓越非凡的腕表仍然是发明者惊人创造力的有力象征。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L. Breguet)在1787年至1823年间制作并出售了约60枚时计,由此可以推测(在无书面记录的情况下)在1780年至1787年间,他制作了约20至30枚时计。
1783
发明打簧游丝并设计宝玑指针和宝玑数字时标
得益于采用专用打簧游丝,三问表日益纤薄,享负盛名的宝玑数字时标和“月形”偏心镂空指针风靡一时。
17世纪末,制表业翘楚争相创造报时腕表,让佩戴者于黑暗中知悉时间。约在1680年,初代打簧表终于面世。此后,制表师们不断改良,将打簧表的精确度从刻钟提升至分钟。
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也很早就迷上了打簧表。在1783年,他创造了由音簧运转而非响铃的打簧表,目前仍广泛使用。最初音簧放在机芯底部,与腕表呈直线排列,后来修正为围绕机芯边缘的设计。它能大大减少打簧表厚度,同时使得音调更加和谐。这项极其实用的发明,也立刻被许多当代制表大师所采用。宝玑也发明了多种打簧表的打簧机制,或是表盘面机芯装置,以刻钟、半刻钟和分钟为报时单位。
偏心“月形”针尖腕表指针
Aiguilles-Breguet当时的指针,多短小而针体宽阔,镶饰繁杂,安装在笨重而平淡沉闷的表盘上,很难辨识。而宝玑先生从踏入制表生涯开始,便着重于创制外观简洁,内在精巧的时计。无论从功能还是美学角度衡量,指针都是腕表的重要组件之一,因此,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先生在这一领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也就不足为奇了。一开始,他使用金色英式指针,直至1783年,他发明了一种由黄金或蓝钢制成的全新指针,无论镂空的针尖被称为苹果形或是月形,都为镂空偏心设计。修长雅致,精美绝伦的指针,甫一面世即大受欢迎。自此,“宝玑指针”(Breguet hands)便如“宝玑游丝”般,迅速成为制表业的常用专业名词。
生产记录中频繁地提及指针的设计者们,他们也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促使宝玑先生不断地超越自我,挑战卓越:其中最为著名的是Vaujour,曾经在1787年到1826年间的近四十年里,不断地被提及;Thévenon,从1793年到1822年;Jaquet,从1826年;和Lalieue,从1830年;还有宝玑的老朋友Albertine Marat,著名革命家的妹妹,在1818年到1823年间,他不时地从革命家手中购买指针设计。
宝玑指针在被各大表厂广泛接受采用后,逐渐又淡出制表师视野,即使是在宝玑公司内部,也失去光环,这一形势持续到19世纪末期,直至1930年左右,宝玑指针再次荣耀回归,重获青睐。此时,宝玑指针简洁易读,几乎是每块宝玑腕表的必备特色,更成为许多其他品牌竞相仿效的对象。
1786
玑镂刻花工艺在制表行业崭露头角
宝玑先生借助玑镂刻花车床在表盘上雕刻出玑镂刻花图案。
玑镂刻花是在手工雕刻机的辅助下,基于不同材料运用直线、曲线或折线精细雕刻出圆形或线状图案的装饰工艺。
1786年,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先生被玑镂刻花这一极富美感的工艺所吸引,这项工艺能够为表壳及其他腕表部件带来如丝绸般柔和而迷人的质感。相比美学效果,玑镂刻花工艺的功能性更引起了这位制表大师的浓厚兴趣。玑镂刻花饰纹可有效抵御抛光表面诸如刮擦或锈蚀一类的日常磨损,其独有的抗反光特性更有助于提升表盘的易读性。此外,多样化的玑镂刻花图案还能够在表盘表面形成自然分区,有效区分刻度环、小秒针、动力储备显示和各种小表盘。自此,玑镂刻花成为宝玑大师日益重视的润饰技法。该项工艺也为标志性的“宝玑风格”奠定了基础。例如,自应用玑镂刻花工艺起,宝玑先生得以选用更为优雅简约的指针,以替代当时盛行的巴洛克风的华丽指针,令表盘设计更为简洁,读时亦更加清晰明确。这种精美纤细、针尖采用著名镂空“苹果形”造型的指针,如今被称为“宝玑指针”,从那时起,一经推出便备受追捧。
19世纪初,在宝玑的作品中,玑镂刻花表盘超越珐琅表盘成为最受青睐的创作款式。时光流转,宝玑制表工厂对这项技艺的垂青始终如一,并将其发展为独具宝玑特色的品牌标志。镌刻着“Swiss Guilloché Main”署名的镀银金质表盘如今被应用于大多数宝玑当代作品中。
宝玑No. 168二问报时表,黄金玑镂刻花表壳,铂金表体,银质玑镂刻花表盘,蓝钢宝玑指针,金质内盖镌刻有“Given to Baron Albert de Pichon-Longville by HRH the duc d’Angoulême, 1814”字样。
1790
发明Pare-chute“降落伞”避震装置
Pare-chute“降落伞”避震装置是用于保护平衡摆轮转轴免受碰撞的装置。宝玑先生大约于1790年开始测试这一装置,最终造型于1806年确定。Pare-chute“降落伞”避震装置是防震装置的先祖,让钟表不再那么脆弱。
被称为PARE-CHUTE防震器的防震保护系统是宝玑最著名的制表发明之一。通过观察可知,如果遭受撞击,表壳内纤细的平衡摆轮转轴是最脆弱易损的组件,于是,宝玑先生决定采用锥形转轴来加强其稳固性,并配备一个与形状匹配的底盘,安装于板簧之上。大约于1790年,宝玑先生开始测试这项发明,让他的怀表不再那么脆弱,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声誉。
从1792年开始,他的“perpétuelle”自动上链表开始采用这一装置。很快,所有他所创制的表款都搭载了这项发明,在1806年的全国展览会上,他确定了最终造型。有时也被称为摆轮弹性悬挂系统的pare-chute避震器(也称降落伞)是“Incabloc”等现代防震保护系统的行祖。
一项重要的实验
遵循家族传统,在最终完善了这一系统之后,在宝玑先生向“聚集在塔列朗宅邸中的贵宾”讲解完这一装置的原理之后,被要求当场验证其发明的实用之处。这个年龄正充满着对于实验的热情,每一次沙龙宴会,都少不了实验的内容,因此不难想像当时的场景。
很快,人们便环绕在宝玑先生的周围,随着他迅速地掏出怀表,扔到地板上,现场顿时安静下来。然后,他请一位宾客捡起怀表,并互相传看,在场的所有人不得不承认,尽管遭受撞击,怀表却依然完好无损,走时正常。见识了他的超人智慧,宴会主人说:“宝玑这家伙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追求完美!”
受到“单指针表”(sub scrip tion表)的灵感启发,Tradition传世系列7027腕表大胆地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理念,通过运用透明效果,将宝玑独特的制表风格与超凡技艺跃然眼前。腕表搭载宝玑最重要的发明之一,pare-chute避震器,可保护摆轮转轴免受碰撞冲击,是所有现代防震装置的先驱。
1795
发明“宝玑摆轮游丝”
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先生开发的摆轮游丝,对扁平摆轮游丝加以改良,实现腕表精准计时,并减缓摆轴的磨损程度。宝玑摆轮游丝的圆弧造型一眼可辨,由外侧向内环绕。
摆轮游丝为通过弹力调节摆轮振频的小弹簧。其内部末端与摆轮轴连接,外部末端则连接摆轮夹板。1675年,荷兰数学家惠更斯(Huygens)发明出扁平摆轮游丝,自此确立了仍需完善的等时性。扁平摆轮游丝以铜或者铁制成,仅有几圈绕线。尽管尚有缺陷,但却能满足摆轮要求,使其和钟摆一样准确。
1795年,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将游丝的末端提升并且减少游丝的弯曲度,保证摆轮游丝能够同心发展。
因具备“Breguet Overcoil”,摆轮游丝实现同轴的作用更良好。腕表实现精准计时,并减缓摆轴的磨损程度。此外,宝玑进一步优化双金属补偿杆,以抵消温度变化对摆轮游丝造成的影响。
各大一流制表商对宝玑摆轮游丝大加赞赏,直至今日,仍然使用宝玑游丝来制作高精准时计。1880年到1910年间,许多制表商都喜欢在其时计内盖镌刻大写字母的“Spiral Breguet”或“Breguet Overcoil。
硅质摆轮游丝和硅质宝玑摆轮游丝
2006年,宝玑推出首枚搭载硅质摆轮游丝和擒纵机构的腕表。该腕表不仅结合此前表款的各大优势和品质特点,更独具自身特色。
硅完全不受磁场影响、且轻于金属,因而不易受重力影响发生变形。硅也具备超强的抗腐蚀性和抗震能力。由硅材料制成的元件经特殊工艺处理,其抗腐蚀和抗震性得到大大提高。
凭借在各类腕表机芯上的多年经验,宝玑已经能以扁平硅质摆轮游丝交出满意的答卷。接下来,便是制造出具备著名“宝玑”末端曲线的硅质摆轮游丝。
实际上,让长条的硅材料形成一定曲线,意味着需利用堪称创举的制表技术。硅不具备金属延展性,要令其在线圈上方形成弧度,需对整个制作工艺重新构思,而宝玑工艺师出色地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1798
推出首款"交感子母座钟"
此装置由一套座钟和配套怀表组成。当怀表放入座钟上的凹槽内,会自动调校和重置复位。
1795年宝玑提出构造设想,并在1798年的全国展览会上首次向公众展示,交感子母座钟由一套座钟和配套怀表组成。特别设计的座钟上可以固定放置所附怀表,当怀表放入凹槽内,会自动调校和重置复位,与座钟同步。宝玑选择“交感”一词表达和谐一致的理念,“交感”用其神秘感来表示普遍性原则,即人身的各个器官、人类和宇宙的和谐统一。
虽然交感子母座钟提高了宝玑先生的声誉和知名度,但由于其复杂和昂贵的制作工艺,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先生在1823年去世前,仅出售了五台这类座钟,每一台都不尽相同,而安东尼-路易·宝玑先生(Antoine-Louis Breguet)在1830年只卖出了一台。所有交感子母座钟均被国王或王子购得。
宝玑No. 666交感子母座钟及其配套简易时计No. 721于1814年8月售予英国王子摄政王(未来的大不列颠国王乔治四世)。皇家收藏。
1801 - 1823
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在法国大革命后重返巴黎时,法国面貌已变换一新。他大力拓展外国客户,并开创了名副其实的国际经销网络,将业务拓展至俄罗斯和土耳其。欧洲举足轻重的富贾显贵中有不少都是宝玑的名人主顾。他继续自己的制表事业,权威发明层出不穷,其中包括陀飞轮。非凡成就使他屡获殊荣:他是法国经度委员会成员、法国皇家海军御用制表师、法国科学院院士并获颁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他逝世于1823年,享年76岁。
1804
土耳其苏丹塞利姆三世(SelimIII)首次订购时计
当时的海军部长阿里·埃芬迪为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塞利姆三世订制了一只尽可能美丽的复读表。
1804年,时任海军部长的阿里•爱芬迪托人为奥图曼帝国苏丹沙林三世制造了一块精美无比的三问表。根据土耳其的习俗,阿里•爱芬迪将沙林三世称为“我国最伟大的人物......他的伟大和显赫让我无法直呼其名”。此举大获成功:国王提出再要一块与之一模一样的三问表,于是,阿里•爱芬迪便在次年致信宝玑:“您的声望在君士坦丁堡已无人能及。所有伟大君王都钟情于您的作品。”
1808
那不勒斯王后卡洛琳·缪拉(CarolineMurat)首次向宝玑购买时计
从1808年至1814年,拿破仑(Napoleon)的胞妹卡洛琳·缪拉总共收藏了34块宝玑钟表,令其在宝玑的众多贵宾中独领风骚。她与宝玑建立了特殊的友谊,并由此促成了宝玑史上首款专门设计于腕上佩戴的表。
从1808年至1814年,美丽而雄心勃勃的那不勒斯王后总共收藏了34块宝玑钟表,令其在宝玑的众多贵宾中独领风骚。
从1808至1815年,这位拿破仑的胞妹与其丈夫乔其姆•缪拉(Joachim Murat)国王统治着那不勒斯。在此期间,她与宝玑建立了特殊的友谊,并由此促成了史上首款专门设计于腕上佩戴的表。宝玑于1810年接受委托,1811年收到报酬,并于1812年交付成品,此款时计的设计极具革命性:超薄三问表,鹅蛋形表壳,配有温度计和由毛发和金线编织而成的表带。他下定决心满足卡洛琳王后的要求,不畏重重困难,并因此得到相应的嘉奖。
1813年夏天,欧洲战事进入白热化阶段,宝玑公司失去了许多贵客。但是,卡洛琳王后依然向其最钟爱的钟表大师购买了12块时计(8块问表和4块普通表),对于几乎陷入绝境的宝玑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
另外,卡洛琳•缪拉还收藏了许多温度计和气压表,以及数十块商用表——作为礼物赠送的低价钟表。
1809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AlexanderI)购买一座"交感子母座钟"他对宝玑作品情有独钟,促使宝玑在俄国市场销量迅速增长。他向宝玑订购了一系列“步数计”(pedometers)(一种调整**行军频率的节拍器)。
在俄罗斯市场上出师不利使得宝玑及其子异常沮丧,但却于1814年的春天获得意外之喜。4月2日,宝玑位于钟表堤岸(Quai de l'Horloge)的工作坊迎来了一位神秘访客,他便是仅带着一名仆役进行微服私访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
根据帐簿记载,这一天沙皇购买了一块问表及一块其它表款。按照家族传统,宝玑在他的位于一楼的小小办公室里接待了这位贵客。两人就制表工艺促膝长谈,之后共进便餐。此次难忘的会面之后,俄国沙皇向宝玑订购了一系列“步数计“(pedometers)(一种调整**行军频率的节拍器),并将于1820年至1822年间收到八块成品。沙皇的这一举动促使宝玑于1813年跌至谷底的俄国市场销量开始迅速回升。
1815
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Breguet)先生成为法国皇家海军御用制表师
继1814年被任命为巴黎经度委员会成员后,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先生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钦点为法国皇家海军御用制表师。这是一位制表师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因为制作航海精密时计意味着需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
181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八(King Louis XVIII of France)对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先生能够打造出品质卓越的航海精密时计甚是认可,便即刻钦点并授予其“法国皇家海军御用制表师”的官方荣誉称号。从那时起,皇家远征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宝玑航海天文钟的可靠性——这既是一项巨大的荣誉,也是一项重大的责任。
航海天文钟一词包括所有专为法国海 军要而设计的精密时计,无论是用于战争还是贸易。航海天文钟的机芯具有相当大的体积,置于在一个圆柱形的黄铜外壳里。外壳被连接到一个坚固的木箱上,通常是红木的,通过黄铜框架作为稳定装置和减震器。航海天文钟装有把手和玻璃外壳,放置于船中央的船长船舱里,是船上最贵重的仪器之一。它还具备计算海上经度的功能。根据宝玑先生自己的描述,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开始研究航海精密时计,并渴望提高它们的性能,追随英国和法国的杰出前辈和同时代制表匠的脚步。然而,直到1815年他被任命为皇家海军御用制表师后,他才开始生产大量的“航海天文钟”。这些部件通常配有一个单管或双管,安装一个易于拆卸的棘爪式擒纵机构,便于维修。
宝玑No. 4330航海天文钟于1827年9月11日寄给宝玑在勒阿弗尔的代理人Ferret先生,作为杰拉德船长(Captain Gérard)的座钟。
1823
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Breguet)先生逝世
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Breguet)先生逝世于1823年9月16日至17日的夜间,享年76岁8个月。出生于1776年的独子兼合伙人安东尼-路易·宝玑(Antoine-LouisBreguet)接掌公司,继承其父的制表事业。
这段时期的制表发明
1801
名为“陀飞轮”的新型调速器获得注册专利
陀飞轮调速器与其发明人之名密不可分,是用于抵消地心引力对时计误差和运行功能产生影响的装置。陀飞轮是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最为人熟知的发明之一,也是制作难度最高的制表装置之一。这项发明是将摆轮和擒纵装置安装在了自转的活动框架内。
阿伯拉罕–路易•宝玑于1801年6月26日,即法国共和九年获月7日,获官方机构颁授一款崭新调准装置的专利权,有效期十年,命名为“陀飞轮”。
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发现地心引力有碍钟表机芯运行的规律性,腕表处于不同的位置时,会导致运行误差。为解决此人类活动固有的地心引力问题,宝玑设想将整个擒纵装置安装于每分钟旋转一整圈的活动框架内。如此,所有误差有规律地重复出现,从而互相抵消。此外,摆轮轴在其宝石轴承中的接触点不断变化,可确保润滑效果更佳。
随着科技的进步,尽管尚有其他较传统的方法能确保腕表走时准确,然而于1801年获得专利的陀飞轮依然是一项伟大发明,也是宝玑制表的一个传奇里程碑。它与天文和人文科学紧密关联,亦成为欧洲思潮关键时期的见证。自那时起,宝玑通过一款款精致优雅的时计,向此项发明致敬。
陀飞轮装置的原理精妙无比,但极难制作,在1801年夏季尚远未达到实际应用水平。继研制出两个实验表款(1809年,n° 169被赠与伦敦制表师约翰•阿尔诺德之子(John Arnold),N° 282于1800年制成,很久以后被宝玑之子售出)之后,首款陀飞轮时计于1805年方才投入市场。翌年,该发明装置在1806年9月与10月于巴黎荣军院广场(Es**nade des Invalides)举行的法国工业产品展览会上向公众展示。陀飞轮调校机构被描述为时计可藉此“保持同样的精确度,而无论腕表处于垂直还是倾斜位置”的机制,自此风靡不衰。
钟表藏家无不为之折服,当中包括意大利著名的资助家和收藏家索姆马里瓦(Sommariva)、康布雷(Cambrai)地区主教贝尔马斯(Belmas)、西班牙波旁王朝(于1808年至1814年间购入三款陀飞轮表)、以及英国摄政王,后者于1814年购得一款大尺寸陀飞轮表,安装于一个镀金青铜锥体的顶部。而让人觉得神秘不解,值得行内之士深究的是,从1805年到1823年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去世,宝玑仅售出35枚陀飞轮时计,但宝玑后继者矢志将这项非凡技艺发扬光大,传承至今,并为之增添新的技术创举。
1810
订购首款专门设计于腕上佩戴的表
那不勒斯王后卡洛琳·缪拉(Caroline Murat)和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先生促成了一项革命性创造的诞生:宝玑史上首款专门设计于腕上佩戴的表由此问世。宝玑现今的Reine de Naples那不勒斯王后系列,正是从这段历史传奇汲取灵感。
为纪念1810年为那不勒斯王后制作的首枚腕表,宝玑重新为女士腕表传统表壳赋予了当代风范。那不勒斯王后系列(Reine de Naples)各个表款均为结合大师工艺、优雅风范与珍贵材质之作,在典雅美学的基础中融入艺术、珠宝与高级制表复杂功能。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宝玑先生众多发明中最重要、且无疑是最实用的一项——腕表,原本可能被其同时代人所彻底遗忘。不过,幸好有历史档案证明,宝玑于1810年6月8日受那不勒斯王后委托,设计并创制出史上第一枚腕表——宝玑N°2639腕表。
这位高瞻远瞩而芳华绝代的王后,从1808至1814年期间一共购得34件宝玑时计,无疑是宝玑最尊贵的顾客之一。"
"让我们一起前往位于巴黎梵登广场(**ce Vendôme)的宝玑之家(Maison Breguet),那里有悉心保存的历史档案。其中,委托名册列出了所有未能寻得心头所好,而求助于宝玑的顾客。这本有趣的名册载满了各种对精妙复杂时计的要求,以及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为这些达官贵人制表的承诺。
在第29页,我们看到那不勒斯王后于1810年6月8日订购了两枚非比寻常的时计:“价值100金路易(Louis)的高级复杂功能框架表,以及我们售价5,000法郎、可配搭手镯的打簧表”。这个极其特别的订单再次出现于生产名册,展示该表精细考究的设计,以及每个制作步骤的详细总结。
纵然不少资料(如:尺寸、真正表盘的材质结构、手镯的形状、附带装饰及表扣)已遗失,但文档叙述已给予我们一个对此腕表客观的想象。此等艺术杰作及不可忽视的成就,时至今日,仍令人为之赞叹。根据我们对此表款的了解,我们只能将世界上首枚腕表追溯至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该表是他按照那不勒斯王后于1810年6月8日提出的要求,专门为其打造的。这枚前所未见的椭圆形超薄复杂功能打簧表,以黄金丝线镶嵌在手镯上,实为不凡杰作。"
"虽然档案馆里没有记载此表款外观的草图,幸运的是,这枚腕表于1849年重新出现在宝玑时计维修名册中,即为今天宝玑的售后服务。
根据一篇写于1849年3月8日的记事中,住在巴黎Rue d Anjou街63号的Rasponi伯爵夫人(Countess Rasponi)曾将N°2639送回宝玑维修。这位伯爵夫人正是露易丝·缪拉(Louise Murat)。她于1805年出生,是若阿尚(Joachim)及卡洛林·缪拉(Caroline Murat)的第四个即最后一个孩子,1825年她嫁给了Giulio Rasponi伯爵。"
1812
推出偏心表盘设计
经过多次尝试,阿伯拉罕-路易·宝玑推出了一个重大的风格创新,他的儿子几乎可以确定亦参与其中。
1812年左右,宝玑推出了另一个主要的风格创新,即偏心时圈的表盘设计,其中小时圈被置于表盘的顶部或底部,或更为不寻常的右侧或左侧。他的儿子几乎可以确定亦参与了一项创新,并于1823年后在这一领域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实力。
宝玑No. 4691超薄半刻报时表,搭载时间等式功能,基于精密计时(garde-temps)原理制造。1831年10月13日售予亨利·西摩·康韦勋爵(Lord Seymour)
1820
现代计时器先驱——双秒针精密时计问世
阿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先生发明了“双秒针计时表”或称“天文台观测精密时计”,现代追针计时表的前身。
一枚可以在测量并显示运行时间的同时,亦能显示常规时间的腕表。计时机制是由腕表的机芯驱动,控制一枚中央秒针,可以记录事件的启始与终结。小表盘记录运行时长。表壳上的两个按纽用以操作计时并归零。
宝玑先生于1820年研制成功的“双秒针精密时计”,可记录中间时间或两项同时进行事件的时间,是现代计时器的先驱。1822年,他售出了他研制的首枚印刻计时码表,或称为“Fatton”计时码表,是他与制表师Fatton共同合作的成果,Fatton是他最有天赋的学生之一。这款时计的秒针与表盘上一小块墨水区域相连,在必要时能通过墨迹显示出流逝的时间,实现名副其实的计时功能。路易-克雷蒙·宝玑(Louis-Clément Breguet)先生完善了这一系统,他于1850年向当时的科学院提出他祖父的设计才是最早印刻计时码表的论证,而不是巴黎制表师Rieussec,他曾于1821年申请了一项类似系统的专利。
这个时期的作家
1817司汤达(Stendhal),著有《罗马、那不勒斯及佛罗伦萨》
"Breguet makes a watch which for twenty years never goes wrong, while the pitiful machine by which we live runs amiss and produces pain at least once a week."StendhalRome, Naples and Florence, 1817
宝玑制造的手表二十年都不会出错,而我们赖以生存的可怜机器——人的身体——却每周至少出一次毛病,带来痛苦。”—— 司汤达《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1817年
史坦达尔(Stendhal)(1783-1842)以其巨著《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 )和《帕尔马修道院》(La Chartreuse de Parme)两部小说而蜚声国际广为人知。在其旅游随笔《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斯》(Rome, Naples et Florence)(1817年出版)中对宝玑的钟爱溢于言表,竟然无意中成为宣传宝玑的最佳广告。
1823 - 1870品牌创始人独子安东尼-路易·宝玑(Antoine-LouisBreguet)在其父逝世后接掌公司。他自幼年时便对制表耳濡目染,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直至1833年,他的儿子路易-克莱芒(Louis-Clément)接替成为宝玑掌门人。后者对电的应用充满极大热情,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并意识到制表行业应该面向更为广大的公众,由此开启了大规模量产之路。
1833
宝玑创始人之孙路易-克莱蒙·宝玑(Louis-ClémentBreguet)接掌公司他对电学充满极大热情,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电学专家之一,但由此对传统制表的兴趣日渐淡薄。
1838
英国维多利亚(Victoria)女王购买宝玑作品
这位年轻的英国女王购买了一枚小巧别致的偏心时计,时计配备一枚刻槽按钮。
1838年7月17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女王维多利亚登基刚满一年,便购买了一款宝玑表。这是一款“十分小巧简单的腕表,没有打簧装置,外形纤薄,可作为戒指佩戴”,编号为 5102。
1843
焦阿基诺·罗西尼(GioachinoRossini)将腕表交回宝玑修理
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曾拥有一枚设计简洁的日历表,在他去世后,其遗孀亦曾将腕表交与宝玑保养。
著名的吉奥阿基诺· 罗西尼拥有一款宝玑4604 腕表。设计简洁, 尺寸适中的腕表带有日期显示, 手工镌刻金 表壳, 偏心银表盘以及装配了杠杆擒纵机构。这款优质腕表最初由银行家谢勒克于1828 年以3,600 法郎购入。 约十八世纪30 年代, 腕表被交予一位邱吉先生。其后由罗西尼拥有, 他曾于1843 年将腕表交回宝玑修理。作曲家去世后,其遗孀于1868 年亦曾将腕表交与宝玑维修。
1843
路易-克莱蒙·宝玑(Louis-ClémentBreguet)被任命为经度委员会成员
这段时期的制表发明
1830
首枚无匙上链怀表
安东尼-路易·宝玑(Antoine-Louis Breguet)推出首款无匙上链时计,此时计配备一个刻槽旋钮,搭载调时及上链两种功能。然而,宝玑先生之子安东尼-路易·宝玑当时未能为这款革命性的设备申请专利。
安东尼-路易·宝玑推出首款同时配备无匙上链与手动上链的时计。1830年12月30日,该款编号为No. 4952的时计被售予查尔斯男爵。悬挂式时计配备一个旋钮,搭载两种功能:调时及上链。现代的上链表冠诞生了。宝玑先生之子安东尼-路易·宝玑当时没有为这款革命性的设备申请专利。
宝玑No. 4288半刻报时表,是最早的一款表冠上搭载链条的时计,或称无钥上链,位于吊环上方。1836年10月31日售予Theodor Yermolov先生。
1840发明“thermométrographe horaire(小时温度计)
这个时期的作家
1825
亚历山大·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作者
Alexandre Pouchkine Breguet"A dandy on the boulevards (...), strolling at leisure until his Breguet, ever vigilant, reminds him it is midday."Alexander PushkinEugen Onegin, 1825-1833
作为俄国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亚历山大•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1799-1837)出生于名门望族,其家族自19世纪初就已是宝玑的重要客户。而他本人也与俄国上流社会一样,对奢华尊贵的高级制表工艺十分神往。在其代表作《尤金•奥涅金》(Eugen Onegin)中就提到一块宝玑时计:“一个徜徉街头的花花公子(……)在百无聊赖地四处闲逛,直到他那一如既往走时精确的宝玑表提醒他,时间已至正午。”
1830
普罗斯佩•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著有《西班牙来信》
"The traveller regrets taking so much money with him. He looks at his Breguet watch — perhaps it’s for the last time. He would have been happier if it were hanging safely from his mantelpiece in Paris."Prosper MériméeLettres d'Espagne, 1830-1833
普罗斯佩•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1803-1870),法兰西学院成员,其父雷欧诺•梅里美(1757-1836)是著名画家和化学家,也是阿伯拉罕-路易•宝玑的客户和朋友。继其父之后,普罗斯佩•梅里美也成为宝玑的客户。
除了在第三封《西班牙的信》(Letter from Spain)(1830年)中讲述了游客在安达鲁西亚(Andalusia)遭遇强盗土匪故事时提及了宝玑表外,普罗斯佩•梅里美还多次在其信函以及短篇小说故事《卡门》(Carmen)(于 1845年出版)中以表(强盗们最喜欢的猎物)为题。在《卡门》中,作者的三问表先是被抢走,结果几天后又幸运地找回。
1833
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著有《欧也妮·葛朗台》
Back to timeline1833
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著有《欧也妮·葛朗台》Honoré de Balzac Breguet"He drew out the most delicious thin watch that Breguet had ever made. Fancy, it is eleven o’clock, I was up early."Honoré de BalzacEugenie Grandet, 1833作为忠实记录现代社会的杰出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深刻了解宝玑品牌的文化内涵。在《人间喜剧》(Comédie Humaine)的两篇小说中,他让小说主角拥有出宝玑钟表,明确表示对这位伟大的制表大师的敬意:“他转向壁炉架,发现上面放了一只小方盒,打开后发现里面有张纸盖着一块宝玑表。”奥诺雷•德•巴尔扎克,《高老头》(Le Père Goriot),1834年。
“一条精美的金链子悬挂在他马甲的口袋上,一只扁平的怀表清晰可见。他拨弄着宝玑最新发明的“棘轮”锁匙。”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搅水女人》(La Rabouilleuse),1842年。
1844
大仲马(Alexandre Dumas),著有《基督山伯爵》
"Danglars’ watch, a masterpiece by Breguet which he had rewound with care before setting out the previous day, chimed half past five in the morning."Alexandre Dumas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1844
腾格拉尔的手表是宝玑的杰作,他在前一天出发前小心翼翼地把它重新上发条,现在是早上五点半的钟声。亚历山大・大仲马基督山伯爵,1844 年。
Alexandre Dumas the elder (1802-1870), the most prolific (with nearly 300 works) and popular writer of his time, made another reference to Breguet watches in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published in 1845:
年长的亚历山大・杜马斯(1802-1870)是他那个时代最多产的作家,也是他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作家,他在 1845 年出版的《基督山伯爵》中再次提到了宝玑手表:
"Mattre Pastrini drew from his fob a magnificent Breguet watch, bearing the name of its maker, the Paris stamp and a count coronet. "There," he said. "Dear me," said Albert, "I congratulate you upon it; I have one almost the same." He took his watch out of his waistcoat, "And it cost me three thousand francs" Alexandre Dumas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1845.
马特・帕斯特里尼从他的离岸价中取出一块华丽的宝玑手表,上面印有其制造商的名字、巴黎邮票和伯爵的王冠。 “在那儿,” 他说道。 “天哪,” 阿尔贝说,“我为此向你表示祝贺;我有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 他从背心里掏出手表,“这花了我三千法郎。”亚历山大・大仲马基督山伯爵,1845 年。
1847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著有《名利场》
As for "tickers", (…) her apartments were alive with their clicking. Tor, happening to mention one night that hers, (…) went ill, on the very next morning there came to her a little bijou marked Leroy (…) and another signed Breguet, which was covered with pearls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Vanity Fair, 1847-1848
威廉•梅克匹斯•萨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英国小说家和讽刺作家,以《名利场》(Vanity Fair)(1847-1848年)而名声鹊起,《名利场》一书描述了拿破仑战争期间的英国社会。
1848亨利•缪尔热(Henri Murger),著有《波西米亚人的生活情景》
"Rodolphe found Mademoiselle Laure at the trysting p lace. Good, said he, for punctuality she is a feminine Breguet."Henry MurgerThe Bohemians of the Latin Quarter (the work that inspired Puccini for his opera “La Bohème"), 1848
生于巴黎的法国作家亨利•缪尔格(Henri Murger)(1822-1861)于1848年出版了他的《波希米亚人生》(Les Scènes de la vie de bohème (Scenes of Bohemian Life)),从此声名大振。随后,他于1851年将其改编成舞台剧。1896年,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受到这部作品的启发,创作出著名歌剧《波希米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