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34
浏览
/
8
回复
343.陀飞轮历史
本帖最后由 God·Zeus 于 2025-6-30 14:08 编辑
陀飞轮曾经非常罕见,直到近年来人们对机械钟表的兴趣重新燃起,才使其重获新生。
在阿伯拉罕-路易·宝玑发明的所有复杂功能中,或许没有哪个比陀飞轮更能体现他那个时代制表业的挑战。陀飞轮由宝玑于1795年左右发明,但宝玑直到1800年12月23日才提交该装置的专利。他的专利内容如下:
“凭借这项发明,我成功地通过补偿消除了因调速器机芯重心位置不同而造成的异常,并将摩擦力分散到调速器枢轴圆周的所有部分以及枢轴在其中移动的孔上,这样,尽管油会凝结,但摩擦表面的润滑始终是均匀的,并最终消除了影响机芯精度的许多其他误差原因,而这些误差迄今为止只能通过不断的反复试验才能实现,甚至往往没有成功的把握。”
虽然陀飞轮也能实现更复杂的油分配,但人们普遍认为,陀飞轮的发明是为了解决重力对怀表精准度的潜在影响。怀表一天中可能会处于多个位置,但其中最常见的是垂直位置,因为重力会导致精密的游丝变形,因为怀表是垂直佩戴在马甲口袋中的。宝玑的发明旨在创造一款擒纵机构和摆轮能够以稳定的速度在所有可能的垂直位置旋转的手表,以便在所有垂直位置产生一致的平均速率,然后可以轻松调整。陀飞轮这个名字在法语中的字面意思是“旋风”,指的是该机制绕自身轴旋转的方式。
陀飞轮历来被视为制表技艺的巅峰之作,因为将整个擒纵机构和摆轮安装在纤细的旋转框架内,需要最高的制造和调校精度。百达翡丽技术总监 Jean-Pierre Musy 表示:“一块简单的腕表,如果拥有高振荡速度和巨大摆轮,其精准度很容易超过大多数陀飞轮。因此,如果您想拥有真正精密的陀飞轮,就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调校腕表。百达翡丽生产的每一个陀飞轮,其调校过程都需要数月的观察和微调。我们的每一个陀飞轮都获得了瑞士官方天文台认证 (COSC),但它们还必须通过更高的内部精密计时标准。百达翡丽名誉总裁 Philippe Stern 先生希望我们达到瑞士官方天文台认证的标准,再提高三倍。这非常难做到,调校腕表可能需要花费数百个小时。”
“一块简单的腕表,即使拥有高振荡速度和强大的摆轮,也能轻松超越大多数陀飞轮。因此,如果你想拥有真正精密的陀飞轮,就必须花费大量时间来调校腕表。”
百达翡丽技术总监 Jean-Pierre Musy
如果说精密计时陀飞轮对于百达翡丽等现代制造商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可以使用计算机来引导精度达到微米级或更高的高精度切割机,那么想象一下在宝玑时代制造陀飞轮有多么困难,因为当时零件的构造、精加工、组装和调整都是手工完成的。
陀飞轮的早期:1800年至1990年代
自宝玑发明陀飞轮以来,它一直鲜为人知,直到近年来,人们对机械钟表的兴趣重新燃起,陀飞轮才得以重生。20世纪90年代之前,怀表和腕表中的陀飞轮是由那些力求在计时和艺术方面都脱颖而出的制表师和公司制造的。直到19世纪末,英国才有了陀飞轮,当时弗罗德沙姆、史密斯父子公司和登特公司制造了陀飞轮,并经常将其送往邱园天文台进行计时测试。据估计,1801 年至 1945 年间制造的陀飞轮总数最多不足 900 个,甚至可能只有 600 个。事实上,权威陀飞轮著作《怀表:从吊坠表到陀飞轮》的作者莱因哈德·梅斯 (Reinhard Meis)统计,到 20 世纪末,只有 250 位制表师能够制作出真正的陀飞轮。
芝柏陀飞轮三金桥腕表,1945年
最令人瞩目的古董陀飞轮之一,便是芝柏 (Girard-Perregaux) 三金桥陀飞轮,如今其衍生的腕表款式数量有限。这款陀飞轮的设计于 1884 年由制表厂申请了专利。这些陀飞轮由出生于 1810 年的瑞士制表师 Ernest Guinand 为制表厂打造,他为芝柏 (Girard-Perregaux) 制作了 20 至 25 枚陀飞轮,同时也为百达翡丽 (Patek Philippe) 等品牌打造了品质卓越的陀飞轮。这些腕表在很多方面都代表了人们所能想象到的最精湛的工艺;独特的桥板布局,加上 Guinand 打造的精巧精致的框架,使其成为有史以来性能最卓越的怀表之一。 1867 年,编号 1060 的 Guinand 陀飞轮在纳沙泰尔接受评级,其最大误差仅为每天 0.15 秒,并且温度误差惊人地精确到每摄氏度零秒。
其他著名的陀飞轮制造商包括美国制表师阿尔伯特·波特 (Albert Potter),他在日内瓦工作,并在世纪之交制造了以极高精密度而闻名的陀飞轮;以及在英国考文垂工作的丹麦人巴内·邦尼克森 (Bahne Bonniksen),他发明了一种名为卡罗素 (Karrusel) 的陀飞轮变体,这种陀飞轮取消了框架,将整个擒纵机构和摆轮安装在一个旋转平台上。这些腕表以其卓越的走时精度而闻名,在天文台计时赛中,用伟大的现代制表师、同轴擒纵机构发明者乔治·丹尼尔斯博士的话来说,“它们在天文台计时赛中胜出”。
Bahne Bonniksen 18K黄金腕表,配备52.5分钟的卡罗素计时盘。
陀飞轮似乎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出现在腕表中,当时它们开始以极小的数量出现在以高性能计时为主要设计的腕表中。最早的陀飞轮机芯可能是制表大师安德烈·博南 (Andre Bornand) 于 1945 年为百达翡丽 (Patek Philippe) 打造的 13¼ 法分机芯。几年后,即 1948 年,法国制造商 Lip 制造了一款陀飞轮腕表。大约同年,欧米茄 (Omega) 也推出了限量版陀飞轮腕表。
百达翡丽在20世纪50年代也推出了一系列限量版陀飞轮腕表。这些腕表由Bornand为其定制,似乎只生产了五枚,不仅搭载了Guillaume摆轮,还配备了重量仅为1.018克的非凡青铜铍框架。所有腕表均获得“一级”天文台认证,其中两枚荣获日内瓦天文台竞赛一等奖。
机芯编号 861,115 由制表大师 André Bornand 设计
陀飞轮在20 世纪后期蓬勃发展如同许多高级制表成就一样,陀飞轮的制造在石英表盛行的时代沉寂了下来。但在 1986 年,一款后来被视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陀飞轮之一的腕表问世,它被认为是重新点燃人们对炽热旋风的热情之火的腕表之一。这款由爱彼制造的腕表是有史以来第一款自动陀飞轮腕表,机芯为 2870,它最终打破了 Fritz-André Robert-Charrue 创下的框架微型化纪录:2870 机芯的陀飞轮框架直径为 7.2 毫米,整个机芯厚度仅为 2.5 毫米。表壳本身实际上是机芯的顶板,从背面可以看到轮系的宝石枢轴。框架由钛金属制成(又一创举),主桥由金制成。时至今日,这款腕表依然是当时最纤薄的自动陀飞轮腕表——它采用小型摆陀,通过轻敲上链装置为发条盒供能——同时也是拥有最小框架的腕表。正如时任爱彼博物馆馆长的马丁·韦尔利 (Martin Wehrli) 所说:“虽然它或许并非计时性能或功能性最强的腕表,但它堪称现代陀飞轮时代的灵感源泉之一,因此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
Jacqueline Dimier 设计作品的典范之作是1986年爱彼陀飞轮腕表,搭载2870型机芯;自动上链陀飞轮。18K黄金表壳,编号296。
搭载2870型机芯。型号25643BA,带表耳杆盖。腕表售于1990年。爱彼传承系列,编号1057。
1981年,芝柏首次将三金桥陀飞轮复刻为怀表。随后,制表厂更进一步,将机芯尺寸缩小至适合腕表的直径。经过艰苦的研发,他们终于在1991年推出了首款三金桥陀飞轮腕表;许多人认为,这款腕表即使形式多样,其纯粹的美感至今仍无与伦比。1999年,Cal. 9600自动机芯问世,其发条盒上方悬浮着一个璀璨夺目的微型摆陀。
其他现代制表商也在研究并重新引入陀飞轮。作为一项复杂功能,它拥有令人惊艳的视觉效果。谁能抵挡住不断旋转的框架带来的迷人韵律,以及轻盈摆动的摆轮带来的舞动呢?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怀表形式的陀飞轮最初被置于腕表背面(始于爱彼腕表),但大多数陀飞轮都位于表盘一侧,巧妙地展现了该机制动感外观的魅力。
Constant Girard 的 La Esmeralda 三金桥陀飞轮腕表
钟表界的“顽童”弗兰克·穆勒(Franck Muller)于1995年推出了获得专利的陀飞轮;而百达翡丽(Patek Philippe)的天文台级陀飞轮在过去几十年中赢得了无数赞誉,于2003年推出了一款10天动力储存陀飞轮,堪称百达翡丽古老精密时计的当之无愧的继承者。当然,宝玑(Breguet)的名字与陀飞轮同义,如今已重返陀飞轮之王宝座(基于产量)。
|
|